——我市五年来交通建设发展成就综述
2008年6月,合淮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2012年8月,淮蚌高速公路通车;
2012年10月,淮南进入高铁时代;
2013年春节,新桥机场将投入营运……
近五年来,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机场离我们不再遥远,市民的出行条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淮南位于华东腹地,横跨淮河两岸,毗邻长三角,处在承东启西、南北对流的重要位置,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区位优势独特,交通运输便捷。铁路东连京沪、西接京九,阜淮铁路通过津浦线、淮南线、商阜线与京沪、京广、陇海、京九四大铁路动脉相贯通,商杭高铁途经淮南并设站,京福高铁合蚌客运专线建成通车,让淮南迎来“高铁时代”;公路四通八达,境内有14条国省道,公路总里程4214公里,206国道横贯全市,京福高速、合淮阜高速、淮蚌高速,以及规划建设的淮滁高速、济祁高速和城市外环快速通道,把淮南与全国各大城市紧密相连;空运方便快捷,建成新桥机场淮南城市候机楼,淮南距在建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仅75公里,距南京机场约2小时路程,可直飞国内外各大城市;水路通江达海,千里淮河穿境而过,四季通航,3000万吨淮南港、新淮河大桥及淮河隧道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拥有(包括规划在建)2条高铁,4条高速,14条国省干线,县乡村道1616条,并有6大港区,航道总里程达18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高铁为动脉,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干支结合、水陆空交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淮南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近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关心支持下,我市交通运输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三个服务”,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群众受益多、服务环境优,迈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从持续发展的高度实现突破
高速高铁实现从无到有、加速发展。合淮阜高速公路、合蚌客运专线的建成通车,实现了我市高速、高铁零的突破;淮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济祁、淮滁高速公路、商杭高铁加速推进,形成“两横两纵”的高速网、“一横一纵”的高铁网。
市域公路实现联网畅通、四通八达。连接外部、沟通市域的G206改线工程建成通车,淮南、九龙、舜耕三条大道和淮上淮河大桥前期工作顺利启动,S102、S203、合阜路等多条重要干线全面改造,县乡公路改造升级等工程相继实施,特别是投资20亿元、全长32.5公里的东西部第二通道的全线贯通,实现了几十万群众多年的期盼。
农村公路实现全面覆盖、村村通达。五年来,改扩建农村公路752.6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738公里,其中县道394公里,乡、村道3332公里,专用公路12公里,县、乡、村三级公路路容路貌得到较大改观,大大改善了农民出行条件,活跃了农村经济。
水运发展实现航道升级、港口扩张。《淮南港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淮河干线航道整治工程加速推进,淮南海螺专用码头、潘集兴疃码头、瑞鑫博远码头相继建成,港区拥有300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94座,最大靠泊能力达1000吨级。
从惠顾民生的角度实现转变
交通公共服务由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向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建立了公众出行服务、联网售票网络系统,开通出租车服务电话和电子自动打票,实现了向群众提供订票、车辆班次查询等公共信息服务;以山南乡镇开通公交线路和规范凤台60辆公交车辆为抓手,将城市交通运营模式、工作力量向乡镇延伸、倾斜,逐步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2010年以来,全市新增公交班线9条,更新公交车168辆,新改建公交车候车亭51对,完成符合规范等级的汽车客运站32个、农村候车亭及招呼站516个,行政村通车率达99%。
行业管理由“以罚代管”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治超工作开创新局面,建成上窑、曹庵、凤台三个标准化治超检测站,进驻(巡查)25家货源单位,超载车辆出场率由治超前的95%下降至1.8%,我市治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路政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五年来,办理路政处罚、处理案件6000余起,实施“安保工程”路段120公里,大大提高了公路安全通畅能力;运管工作有了新加强,依法开展打击非法营运、“两客一危”运输专项整治等活动,五年来共检查公交和出租车34500余辆次,查处“黑车”295台,依法取缔正三轮车非法客运3614辆;依法治交工作实现新推进,出台了《淮南市公共客运管理办法》、《淮南市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办法》、《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定,促进行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交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通过加快客运企业公司化和农村客运、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淘汰老旧车辆,提高客货运车船入户标准,从源头上限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车船进入运输市场,2012年交通运输能耗同比下降5%,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车辆燃料消耗100%符合标准。同时,大力推进山南纯电动公交站场、合淮城际轨道建设,形成了“发展新型交通、注重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从不断完善的深度实现提升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提升。五年来,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57.49亿元,是“十五”投资的5倍多。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4.8亿,高速铁路19.6亿,国省干线完成投资7.94亿,农村公路、水运工程、站场建设完成15.15亿。今年投资预计达到25亿元,同比增长13.6%。
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经过五年的积极培育、规范发展,初步形成以客运、货运、城市公交、出租车等组成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呈现出国有、集体、个人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全市拥有道路运输从业人员9万余人,各类道路运输业户2000余家。省际班线62条、市际班线96条、县际班线6条,跨区线路的中、高档客车所占比例达85%。拥有营运船舶1590艘,总载重92万吨。五年共完成道路客运量1.7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49.1亿人公里、货运量1.5亿吨、货物周转量296.5亿吨公里、港口吞吐量4655万吨。
行业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深入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和“文明线路、文明车组、文明的士之星”评选活动,有效提升了交通窗口行业形象。扎实开展体制改革,完成成品油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五项交通规费征收,积极稳妥安抚转岗人员,确保了行业稳定。2011年,我市车辆超限超载工作综合考评位居全省第一,我市道路运输管理综合考评位居全省第一。
未来五年,是淮南交通运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交通运输将紧紧围绕建设“两型城市”战略部署,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基本现代化、运输服务便捷化、行业管理智能化、应急保障长效化、发展方式绿色化、体制机制高效化为重点,对外大力发展综合运输,对内积极构建立体交通,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富民强市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记者 张鹏 祁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