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实施“1133”研发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纪实
2009年,由袁亮院士领衔的“煤矿深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创新团队”成为我市首批“1133”研发创新团队之一。团队攻克了煤矿深部开采过程中瓦斯灾害预防的重大世界性技术难题,其研发成果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行列,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培养了一批从事深部煤田开发的技术研究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1133”研发创新团队建设实施以来,逐渐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带头人队伍,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不断问世,在省内乃至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有效提升了淮南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对我市调结构、促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顺势而为的有力举措
长期以来,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针对人才不足的局面,2009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深化实施人才强市的战略部署,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实施了“1133”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通过建团队、聚人才,集中开展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我市的产业竞争优势。
为抓好团队建设,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淮南市“1133”研发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几年来,在工业、农业、医卫等重点领域、优势产业,先后分三批建设了31个“研发创新团队”,面向国内外选聘了31名“创新团队带头人”、120余名“带头人助理”,并在资金奖励、项目支持、人才服务等给予团队重点扶持。
谈及实施此项工程的动议,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同志感触颇深:“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加速崛起,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离不了自主创新。‘1133’工程是解决淮南高层次人才不足的困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
人才凝聚的研发平台
“1133”研发创新团队就如一个个“蓄水池”,发挥人才引进、培养的集聚效应,做到了“筑巢引凤”引人才与“蓄水养鱼”育人才相结合,促进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良性循环,创新创业人才总量明显增加。
我市采取了外部引进和内部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团队的带头人和助理,尤其注意选拔行业领军人才和那些掌握关键技术的专门人才。目前,全市31名创新团队带头人中,拥有博士2人,硕士10人。在带头人及助理的影响下,研发创新团队吸纳1000余名创新创业人才参与科研攻关,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创新创业群体。
市“1133”研发创新团队建设以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指导,团队设立单位积极投入支持团队建设,各团队不断提高创新项目研发水平。团队设立单位坚持产学研结合,大胆选聘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对创新团队研发经费的投入。产生了“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人才裂变效应,逐渐成为淮南市的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成为推动淮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凯盛重工有限公司“EBZ318重型硬岩掘进机研发创新团队”,开发的EBZ318重型硬岩掘进机,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仅取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还锻炼培养技术拔尖人才20余人,并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安徽省煤矿掘进与运输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全市“1133”研发创新团队研发人员中,有1名团队带头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
创新创造的金色摇篮
“‘1133’研发创新团队工程搭建了科研和创新的平台,为集聚人才优势开展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环境。”谈起入选研发创新团队带来的新变化,淮化集团“流化床甲醇制丙烯研发创新”团队带头人韩松如数家珍:“去年以来,团队在甲醇制丙烯工艺技术优化、专利技术申请、技术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受理发明专利两项。团队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琥珀酸酐项目联合研发获得成功,荣获2011年中央预算内重点产业和技术改造及省科技厅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资助。”
在项目单位的支持下,研发创新团队各带头人抓好团队研发人才培养,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创造的强劲活力被激发出来,一项项创新成果次第问世,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淮南光华光神机械电子有限公司创新团队,其研发的“LJB450/10A胶订联动机”项目获得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团队研发的辊式配页机、胶订联动机通过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获得发明专利2项。安徽山河药用辅料有限公司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技术攻关小组创新团队”,共申报发明专利16项,其中,取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受理14项,培养人才20人,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
通过评选“1133”研发创新团队,在全市树立了自主创新的标杆,激励一大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为淮南的转型发展、加速崛起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记者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