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家庵区三和、曹庵、史院三乡镇采访纪略
在2004年的区划调整中,史院乡、三和乡、曹庵镇划归田家庵区管辖。几年过去了,三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群众生产生活有什么变化?日前,记者深入田家庵区三乡镇,采访当地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近年来三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发展之变:综合实力由弱到强
深秋时节,走进坐落于曹庵镇的安徽淮南现代产业园,处处是忙碌之景。园区管委会主任高家考告诉记者,园区由原“曹庵工业物流园区”更名为“安徽合淮工业走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淮南现代产业园区”后。规划面积扩容至20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已有舜泽泉饮品、顺辉锚固、中石化淮南石油库项目、海盟服饰等9家入园企业,吸引当地就业群众500余人。今年前三季度,园区企业已累计实现产值1.82亿元。
在曹庵镇,说起杨积冠,可谓大名鼎鼎。他是淮南市永光草莓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淮南市益农瓜果产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近年来,他一直带领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地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由当初的“公司+农户”模式逐步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带动周边几乡镇的5000多农户靠种植草莓发家致富,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扶持带动曹庵周边乡镇农户的总产值达1.2亿元。
在曹庵、三和、史院三乡镇,像永光草莓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就有35家,合作社为广大农民致富增收及时提供信息、技术、产销等服务,将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接了起来,拓宽了农产品流通领域,该区瓜果、蔬菜、畜禽、粮食等农产品远销到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工业向园区集中、由弱到强,园区式发展;农业土地流转,由分散到集中,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近年来,三和乡借助山南新区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努力做精一产、不断扩张二产、迅猛提升三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1年底,财政总收入增长到1168万元,增长81.9%,固定资产投资达21130万元,增长8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3333.5万元,转移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0%。
环境之变:今日村庄美丽如画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道,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房舍,一张张荡漾着幸福和甜蜜的笑脸……走进曹庵、三和、史院三乡镇的村庄,处处彰显着卫生、整洁、文明、和谐的新气象,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图景。
李桥村的巨大变迁是近年来田家庵区山南三乡镇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市、区的大力支持下,三乡镇党委、政府以新农村建设、“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农房改造工程等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进趟城,要看老天的脸色,一下雨,就出不了门,现在好了,村村都通了公路,公交车还开到了家门口。”站在自家门前,说起这几年路的变化,史院乡涧坝村村民尹良根高兴地说。让他高兴的事还不止如此,这几年,村里还建起了卫生室、村级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健身广场,村庄更美了,生活更甜了。
观念之变:新农民新生活新气象
经济发展了、环境变好了、保障提高了,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的变化。
“以前垃圾门前路边随便扔,大家都这样,没人在意。”曹庵镇宋王村村民徐良平说,“现在可不同了,村里到处都清清爽爽的,谁还好意思往地上扔啊……”
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村民卫生观念的提升。和宋王村村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一样,渐渐富起来的新农民也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
晴好天气,一到傍晚,三和乡供销社广场上就会响起悠扬的音乐,前来跳舞的人们挤满了小广场,随着音乐旋律翩翩起舞。广场集体健身舞,为新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近年来新农合、新农保、计生奖扶、就业培训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群众的养老、生育、就业等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邹龙修老人家住三和农民新村,他介绍,自己和老伴两年前一起加入了社保,如今每人每月领取的被征地农民养老金是260元,加入新农保后,每人每月还有60元的收入。老两口一个月几百元的养老金,不仅够花,还能给孙辈们买点衣服零食。
一路下来,看到、听到的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新农村的新农民不再满足停留于生存,而是奋力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种不懈的追求,也让广大乡村始终洋溢着向上的活力。
(记者 李东华 通讯员 赵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