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神来之笔挥洒激情篇章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神来之笔挥洒激情篇章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1/14 1:17:3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矿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电产业纪实

      高高耸立的井架直刺苍穹,不停运转的矿井天轮节奏均匀;巨大的冷却塔巍然屹立,气势恢宏,冷却塔里冒出的蒸气与白云相接,描绘出一幅蒸蒸日上的美好画面……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这里的煤电企业依然保持着正常的生产节奏。

      今年六月份以来,受煤炭产能过剩、进口煤炭增加、煤炭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国内一些煤炭企业纷纷停产、减产。然而,淮南矿业集团依然保持着安全生产平稳、职工生活稳定的状态,尤其是电力产业利好消息不断传来:均股电厂持续赢利、参股电厂相继扭亏为盈。1至9月份,淮南矿业集团电力产业实现总收入55亿元,同比增加10亿元,利润同比增加3.05亿元。

      煤矿人办起大电厂

      曾几何时,拉煤的汽车排成长龙行进在能源城通往各地的公路上,所过之处煤屑、尘土飞扬,人们纷纷抱怨“能源城”太脏太乱。就连周边县市上空飞过的黑麻雀,都说是从淮南飞过来的。

      然而,今天已很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一条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正取代着传统的煤炭运输方式,成为清洁、便利的“空中走廊”。能源城就地将煤转化为电,“空中走廊”把“输煤”变成了“输电”。

      2002年,淮南矿业集团把“办大电”列入发展战略。那时,人们还不甚理解,煤矿办电谈何容易。不仅无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还有难以突破的政策体制限制。

      淮南有煤、有水、有市场,适合发展电力。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此产生,与其四处奔波把煤卖,不如就地将煤转化为电,既解决了卖煤的难题,也解决了运输的问题。

      在国家发改委、安徽省政府、淮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淮南矿业集团将煤炭产业向下游延伸,积极发展电力产业。按照自己的煤炭规模,量入为出地发展电力,先坑口、再省内、兼顾华东,采用独资、均股、参股三种方式,探索煤电一体化道路。

      截至目前,淮南矿区已经建立了煤矿群共13对矿井,形成了坑口电站群共9个电厂,煤电生产布局的合理集中,不仅提高了区域能源保障力度和调控力度,更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2年以来,淮南矿业集团的电力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跃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煤电企业、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电能源企业和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电力权益规模达到1200万千瓦,电力分布覆盖本省多个城市以及江苏、浙江、上海、江西、湖北等省市。电力产业成为除煤炭产业外企业又一新的利润增长点。

      互补互进做强做大

      业内人士都知道,煤企有“三怕”——怕煤卖不掉、怕煤价格低、怕煤运不走。同样,火电企业也有“三怕”——怕没有煤烧、怕煤价高、怕煤运不进厂。    

      煤与电,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顶牛”。然而,两个原本相互博弈的阵垒,在淮南矿业集团创造的煤电一体化模式的强大优势下被一举攻破,变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一家人。

      2003年,淮南矿业集团在全国能源行业大胆开创煤电一体化运作模式,即煤、电企业通过产权链接,提高产业融合度,通过一体化运作调整平衡两个产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此一来,电力企业有了稳定可靠的煤源,煤矿有了长期稳定的市场,随着煤电市场的波动,可以风险对冲,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

     “都害怕”变成了“四无忧”:无缺煤之忧,无市场之忧,无铁路运力之忧,无煤电行业壁垒之忧。

      目前,淮南矿业集团持有两家均股煤电公司——淮沪煤电公司和淮浙煤电公司,占各50%的股份。淮沪煤电公司下辖田集电厂和同期配套建设的设计年产600万吨煤炭的丁集煤矿,运作模式是以丁集煤矿开采的煤通过铁路专用线供田集电厂发电,电厂所发电量全部通过华东电网送往上海。2007年7月26日,田集电厂第一台60万千瓦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淮浙煤电公司由淮南矿业集团与浙江能源集团均股合作,公司下设凤台电厂和年产600万吨煤炭的顾北煤矿。2008年8月6日,凤台电厂1号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营,2号机组于8月底投产发电。    

      几年来,无论是煤价高位运行的时期,还是快速下滑的时候,两家均股煤电公司始终保持着较好的赢利水平。

      淮浙煤电公司一位浙方代表说:“杭州市每四盏亮着的灯里就有一个用的是淮南电,煤电一体化既解决了每年数百万吨电煤的运输难问题,又使我们直接获得了便宜的电力电量。公司发展实践表明,煤电一体化效益是1+1>2。”

      截至9月底,两家均股煤电公司今年共赢利4.9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保持平行。据统计,投入运行以来,两家煤电公司共向当地上缴各种税费4.9亿元,为当地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为淮南经济发展、华东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煤电一体化模式成为淮南矿业集团资本运作最具神采的一笔,享誉全国能源行业,它成功地促成国家“皖电东送”战略和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的形成,并被作为能源工业体制改革的方向推向全国。

      风险对冲效益凸显

      谈及所在电厂的运营情况,淮南矿业集团派驻皖能铜陵发电公司董事、总会计师刘利对记者说:“就像领导所预测的一样,煤价下滑的时候,电厂的利润开始上来了。7月份,我们公司一举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截至9月份,今年共累计发电62亿度,赢利约3500万元。”

      与皖能铜陵发电公司一样,华电芜湖、华能巢湖、皖能马鞍山、皖能合肥等多家淮南矿业集团参股电厂也相继传来好消息:自今年尤其是六月份以来,各家电厂陆续实现扭亏为盈。

      想当初,淮南矿业集团参股电厂基本都是在煤炭价格高位运行、火电企业全面亏损之际,战略决策招来一些质疑之声。有人说,这不是明摆着吃亏吗?

      然而,淮南矿业集团的决策层是这样考虑这个问题的:花无百日红。煤不会始终好,电也不会永远好。电不好时,煤帮电;煤不好时,电帮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好,既需求煤,又需求电,煤电都涨价,两头都得利。

      对此,淮南矿业集团电力公司投资管理部部长谢俊深有感触:“现在看来,企业在2007、2008那几年参股电厂,正是抄底的好时机。”

      截至目前,淮南矿业集团共参股电厂12家,电厂分布在安徽省的合肥、芜湖、巢湖、马鞍山、铜陵等多个城市及江西、湖北等省,总装机规模1419万千瓦,权益容量550万千瓦;2家均股煤电公司,总装机规模252万千瓦,权益容量126万千瓦;3家全资电厂,总装机120万千瓦。

(记者 鲁 松 通讯员 张克朔)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