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成就综述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的目标,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五年来,淮南农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37.9亿元,到2012年预计达58.7亿元,增长54.9%,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3697元,到2012年预计达8086元,翻了一番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2007年的3.25:1缩小到了2012年的2.7:1。
五年来,淮南粮食总产连年攀升,从2007年的120.7万吨增至2012年的预计140.5万吨,比2007年增长了16.1%。小麦、水稻单产在全省16个市中处于先进行列,凤台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实现有效供给,2012年预计产量比2007年分别增长28.2%、37.5%、22.8%。牛奶年产量占全省总量20%以上。
——发展理念工业化,引领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提出了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决定从2012年起,用3至5年时间,按照“1+6”的模式在全市建设七大现代农业示范园,总规模在25万亩以上。按照“两型园区”的标准,本着“一年拉出框架、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要求,我市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科学的理念抓规划、现代的理念抓建设,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和项目推动为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示范区、先进科技应用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七大园区规划已经完成,潘集区规划一带六区的总体格局,突出“菜篮子”产品生产与加工,打造淮南市最大的“菜园子”。毛集实验区全区建园,确定了以焦岗湖湿地保护、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为主导的“一轴两翼”和“三区五基地”的总体规划。凤台县规划建设面积73000亩,集粮食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稻麦高产种植、蔬菜标准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田家庵区规划建设2万亩都市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心设计“二十四节气园”。大通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为龙头。谢家集区积极打造滨瓦埠湖休闲渔业特色园。八公山区依托八公山风景区,力塑“回民民俗风情园”,全力拓展农业生态旅游功能。
——全面实施农业科技集成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五年间,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自主研制了水稻新品种7个、小麦新品种1个和蔬菜新品种6个;江黄颡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分别在市农科所、凤台县农科所建成以蔬菜、粮食科技研发为主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目前全市小麦、水稻良种率均达到95%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名特优水产品比重33%以上。
五年来,以稻麦高产攻关活动为抓手,加之2011年秋种开始的稻麦“吨粮市”创建活动,我市共建设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226.1万亩、水稻示范片350多万亩、吨粮田30万亩,切实增强了粮食生产后劲。建立了全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重大病虫害长、中、短期的测报准确率分别达到85%、90%、95%的水平,每年挽回的粮食损失在10万吨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在主要农作物生产上实现全覆盖,惠及全市24万农户。
2008年以来,我市共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84亿元,补贴各类农业机械1.3万台,拉动农民投入农业机械资金3.2亿元。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4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01千瓦,农机装备能力持续增强。五年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747台、联合收割机2053台、高性能插秧机536台,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优化,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4%,在全省领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水稻育栽机械化面积从2008年的4.5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55.5万亩,栽植机械化水平达到39%;水稻机收水平达到96%,比2007年增加11.8个百分点。农机作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扩展,作业环节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
五年来,养殖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经济中重要的产业支柱,规模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5%。2012年,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场249家,建成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6个。
从2008年至今,我市向淮河、焦岗湖、高塘湖投放淮王鱼、江黄颡、黄颡、四大家鱼等鱼种2200万尾,淮河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快恢复,作为淮河水质“晴雨表”的银鱼汛在我市连续三年出现,产量逐年提高。据统计,淮河石湾村至新城口段的银鱼每年产量近4万斤,增加渔民收入近百万元。打造沿淮沿湖优质水产板块,探索采煤塌陷区立体生态养殖模式,采煤沉陷区网箱养殖面积1.5万立方米;着力抓好“增鱼净水”试点,预计2012年可生产商品鱼350万斤以上,产值2000万元。
——积极引导特色产业优势化,助推区域经济壮大
五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和扶持食用菌、酥瓜、草莓等农业特色产业,成效令人刮目。集约化育苗,建成瓜菜集约化育苗场10家,年育苗5000万株。工厂化栽培,建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基地3个,日产量10吨。规模化种植,潘集酥瓜形成了万亩规模和亿元产值;瓦埠湖、焦岗湖和潘集采煤沉陷区形成万亩芡实、籽莲和莲藕基地。市场化加工,白蓝集团形成了蔬菜万吨加工基地,山芋、西兰花每年出口5000吨,年创汇600万美元。标准化示范,创建了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示范园2家、省级蔬菜标准示范园4家。优良化品种,实施了草莓品种更新工程,引进“红颜”等草莓新品种6个。
2012年,我市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129个,有1个乡镇、13个特色农产品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先后获得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村)荣誉称号。特别是食用菌、草莓等产业发展尤为迅速,2012年食用菌产量达(干鲜混合)2万吨、草莓产量4.5万吨。
围绕具有淮南特色的优质粮、豆制品、乳制品、畜禽、水产品、蔬菜和食用菌等七大主导产业,从2012起,我市将用3年时间,建成20个左右地方特色鲜明、经济效益良好、技术水平先进、管理运行规范的特色精品示范基地。目前,首批认定的13家特色精品示范基地已经全部开始建设,市级财政投入530万元,拉动社会资金7328.5万元,两者之间比例为1:14,很好地体现了淮南市农业的特色和优势。据测算,该批基地建设可带动农民5万多户增收致富,每亩土地的效益比常规土地至少提升5-10倍。
——纵深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增收渠道多维拓展
过去五年,我市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712”提升行动和“521”转型倍增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或组织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2008年以前,我市没有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区),到2012年底,我市初步形成了凤台县粮食加工园区、大通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八公山豆制品加工园区(集聚区),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我市即食牛肉汤、豆腐渣饼干、秸秆压块等产业发展迅速,即食牛肉汤、豆腐渣饼干等新产品的年销售量均突破千万元大关,产品远销十多个省、市,受到了市场的好评;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农产品加工总值120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41%、233%。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由2008年的460家增长到2012年900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由2008年的36家增加到2012年100家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由2008年的31家增长到2012年71家,增长129%。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115.9万亩,带动农民32.6万户;每户农民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2570元。
——努力打造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日益放心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大农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农资市场整治长效机制,使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我市抓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普及标准化知识和技术,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五年来,建成15万亩糯稻、15万亩小麦、10万亩大豆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3个,市级以上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91个,覆盖种植面积100万亩、水面15万亩、畜禽95万头(羽)。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拥有无公害认证企业40家,认证100个产品,认证产量26万吨;绿色食品企业20家,认证产品64个,认证产量20万吨;有机食品认证企业7家,认证产品7个,认证产量3227吨。“八公山豆腐”已作为淮南市农产品地理标志。
我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全市47个乡镇(街道)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加强对市级检测中心、县级检测站以及安成鑫海、人民路、凤台城北等农贸批发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室建设,继续深化蔬菜、畜禽、水产品例行监测制度,增加检测品种和参数,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五年间,共检测蔬菜农残样本55000个,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采集畜禽产品样本近1200个、生鲜乳样品175个、水产品样本6027尾,经部省级检测,合格率均为100%。
——加快促进农业服务社会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我市农业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类从事农业服务的组织已经发展到近1700多家,其中,46个乡镇建立了农业“三站”和农经站。
为推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今年我市制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规范,全市7个县区、3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分别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个区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初步建成土地流转工作机制。在凤台县杨村乡、田家庵区曹庵镇宋王村、谢家集区孤堆乡开展了整体土地托管试点,其中杨村乡整体土地托管试点已有14家合作社入驻服务,12个村有服务点,托管土地2.4万亩。截至6月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9.1万亩,占农户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0.5%。
农民对土地的劳作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规模经营通过现代农业服务业悄然实现。尤其是依托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覆盖了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以及农机服务等各个方面,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对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我市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底的7家、2008年的85家,发展到2012年的565家,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通过合作社这个纽带,组织起来开展规模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得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谢家集区孟岗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成立之初的5户发展到63户,年养殖出栏生猪3.7万头,户均年纯收入17万元。大通区红光村紫园葡萄合作社联合27户社员开展葡萄种植,入社葡萄园263亩,通过统一种植模式、统一产品品牌,在控制亩产2000公斤的基础上,每亩年产值达到2.2万元,亩纯收入1.6万元,户均纯收入达15万元,并且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葡萄近300亩,2012年全村葡萄种植新增500亩,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
合作社开展的粮食生产全程服务,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与粮食生产规模化的矛盾,土地的产出效益实现了最大化。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托管的土地,2010年亩产稻麦976公斤,比全乡平均亩产高166公斤,亩均增收426元;2011年亩产稻麦1053公斤,比全乡平均亩产高288公斤,亩均增收729元。
开展专业合作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入社社员通过盈余分配、股金分红、二次返利等方面直接增加了收入。大通区东祥双孢菇生产合作社组织社员开展反季节双孢菇生产,社员不仅有务工收入,还有利润分红,今年上半年社员人均分红8.5万元,合作社分红远高于务工收入。
——保障改善民生常态化,新农村面貌渐变美好
五年来,我市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不断改善。一是完成了新农村建设“1860示范工程”,在全市选择毛集实验区、凤台县朱马店镇等8个乡镇、凤台县丁集乡张巷村等60个村作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乡镇、村,同时有10个乡镇、106个村跻身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行列。建立了市领导、市直和驻淮单位联系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制度,由10位市领导每人联系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1个示范村,55个市直单位和16个驻淮单位每单位联系帮扶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为龙头,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农村“脏乱差散”为重点,高标准建设搬迁新村,开工建设了九龙、刘龙、胡岗、罗杨、芮集、店集的等一批农民新村,涌现了像凤台县钱庙村、潘集区祁圩村、谢家集区孤堆村、田家庵区李桥村等一批先进典型。二是加强了农村能源建设,我市将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列入建设“生态淮南”目标中,对列入国家项目工程的建池户每立方池容给予30元的配套补贴,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综合利用示范点12个、示范池110个、示范户10个,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建池的积极性。以“一池三改”、“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我市建成户用沼气池15254个,年产沼气量420万立方;大中型沼气工程16处,池容达5080立方米,年产沼气量达55万立方,年处理畜禽粪便9万吨以上。农村太阳能热水器58037台,应用面积8.71万平方米;全市农村有5处安装了太阳能光伏路灯50盏,有1处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200盏。另外有稻壳发电装机2台500千瓦,秸秆压块机2台。三是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工程为抓手,在全市500个村开展试点,使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卫生意识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共建垃圾池4260个,有乡镇管理人员189名、聘保洁人员1202名,购置保洁车辆1041台、垃圾转运车辆317台,建垃圾中转站27个、垃圾填埋场77处,累计清理垃圾34634吨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定点倾倒、专人收集、集中处理,进入了正常保洁阶段。四是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培训新型农民7289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39331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2806人、农民创业培训5654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5100人。通过培训,将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民手中,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五是推进农村开发式扶贫,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在活力,凝聚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的强大合力,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凤台县和潘集区两个省级贫困县区“脱贫摘帽”。凤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18元增加到2010年的5955元,增长111.3%,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35.7个百分点;潘集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362元增加到2010年的5250元,增长122.3%,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46.7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
(记者 苏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