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社会管理成就综述
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渐次推开,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和风拂面,“一事一议”体现民意,网络问政平台“网”住民声,“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贴近民心……不同的探索,共同的目标,今天汇聚在淮南,一起催生和谐之力,一起呵护民众之安。
矛盾,叩响了社会转型的大门;变革,指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社会管理。从“社会治安”到“社会管理”——市、县区两级综治委近期的更名,让人思考再三。
广受关注的社会管理创新,接连向“神经末梢”延伸,再延伸;向基层村及社区覆盖,再覆盖。
2012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在淮肩负重托上路。《淮南市社会管理创新工程项目任务分解》相伴而生,将战略目标精准地锁定在社会管理的诸多重点和难点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上升为全市党委和政府的系统工程,摆到了突出位置。在高位启动时,有几大特征: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立组织、高标准部署。
社会管理创新轨迹,近些年在淮闪现了无数鲜活的事例。这期间,更有社会管理的和谐新范本蓬勃兴起,让我们眼前一亮。
疏通“神经末梢”,激活最小“细胞”。
“网格化模式”——瞄准目标 锁定“神经末梢”管理着力点
【点击亮点】“网格化”——这张“网”,既精细密织又无缝对接,既整齐划一又富有秩序。
本地的创新实践,正在聚力求变,将过去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变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
我们身边兴起的“大网格”,又带来了什么?规范化,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多元化,特色化……
【全景回眸】生活在土坝孜街道惠民社区的居民,终于能在家门口享受网格化服务了。
1100平方米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展示了社区新形象。敞亮的办事服务大厅,井然有序,如沐春风。开放式办公,窗口式服务,都是八公山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崭新写照。
八公山人提出,“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末梢”。
这张暖意融融的“网”,情牵居民——安坐在家庭生活指导室,沉醉于“e”智空间,漫步亲子活动室,你能深深感受到一种温馨、一种变化。这里一“网”情深,妇女儿童之家、调解室、文体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服务站都倾力提供各种服务。社区还组织居民成立了南塘剧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这张密密实实的“网”,覆盖社区——惠民社区实行全员网格管理,辖区3659户划分为13个网格,各有一名网格责任人负责,“从生到死”一包到底。而每两个网格设立AB岗,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工作人员分内外勤。实行“(外勤)下去一把抓、上来(内勤)再分家”工作模式,践行“一卡、二联、三帮、四控、五服务、六记录”工作法。
在八公山区,一个处在发展机遇期、社会转型期的老工矿区,正在诠释着创新理念,展示着社会管理的实践样本。
作为全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试点区,这里不断深化创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社会管理新模式,积极争创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推出了一连串创新务实之举。
——全区23个城市社区、21个农村社区全部实行网格化管理,划定一级网格6个、二级网格44个、三级网格261个,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体系,织就一张社会管理服务大网;
——把维稳综治网格化管理延伸推广到社会管理的其他领域,整合各方管理资源,将党建、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卫生、信访等社会事务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务;
——在人员管理和经费保障上,统一管理,统一待遇,统一经费,统一考核;
——在整合社区的同时,采取购、建、改、租多措并举,第一批参与示范社区创建的惠民、建东、新培和上游四个社区办公用房已经调整到位,一站式服务大厅和综合服务平台全部建成。
这一步步看似平常,其背后却是从基层逐渐重塑社会管理体制、激活“神经末梢”的可贵探索。2009年9月,我市在全市社区开展了维稳综治网格化管理的探索实践。从2010年6月开始,将维稳综治网格化管理延伸推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逐步在全市城乡社区开展了由维稳综治“小网格”向社会管理“大网格”的探索和创新。
今年6月20日,全市社区网格化服务与管理现场会在八公山区召开。目前,八公山区样本正在全市广为推广。
在这场“变局”中,全市网格化基本建立,规范化有序提升,信息化逐步覆盖,和谐化日益凸显。
【深度圈点】“一网打尽”,是一篇大文章。说到底,这里折射着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网格”,这个关键词,让人很自然联想起融合规律、秩序、条理诸多元素的单元格。下沉重心、延伸触角、拓展范围,让所有条块力量到“格”、所有服务管理进“网”,我们急需做的事还有很多。
“方岗模式”——聚力攻坚 紧扣“神经末梢”管理关键点
【点击亮点】方岗村位于近郊,属于大通区九龙岗镇。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总人口1399人,耕地1820亩,是个以稻麦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
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方岗的两大变化聚拢民心,凝聚民意。广大村民既是方岗之变的最大创造者,又是最大受益者。
【全景回眸】头一桩,土地置换。大拆大建之间,户均腾出1亩多地。一个“空心村”,奉献出极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可新增农用地265亩,其中新增耕地240亩。
淮南市建设用地置换项目,2010年4月在方岗启动后,难度不能说不大。项目共涉及5个村民组,拆迁农房227户,拆迁总面积3.2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210户。东徐片、西徐片两个旧村庄,这下子来了个腾挪“大搬家”。
大好事一桩来了,仍有阻力重重。拆迁工作组成员对个别思想存在偏见的农户,做了几天几夜工作,耐心说理,成功化解了一连串矛盾。
由民做主,好事更能办好!在安置房建设中,呈现了新的气象:镇指导、村组织、农民为主体;按照群众的需求,统一规划,统一代建;整体规划充分酝酿征求意见,几上几下,张榜公示,才最终确定;成立了农民新村建设理事会,由各村民组选出6名代表,负责选择施工队伍,监督工程质量;另外,施工方还在村里招了约40名零工,既参与施工又起到“内监”作用。
靓丽的方岗农民新村,沐浴着金色阳光崛起了。一幢幢单体别墅,坡屋顶,红色琉璃瓦,格外迷人。
这座农民新村达2.8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余万元。区财政投入建设了安置点的道路、上水、下水、供电、广场等配套设施。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篮球场、超市、卫生室等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同时,配备专职保洁员3名,方岗变美了,变干净了。
“你说农民怎么不幸福呢?这个年代肯定幸福啊!”64岁的老党员韩家兰,指着新楼说,“没想到啊!刚开头,有信心的真不多,怀疑这是讲空的”。
第二桩,土地流转。新增的复垦土地有很多的农业项目意向,但由于村民思想不统一,致使土地流转一度比较困难。
为此,专门开的村民代表会,有4次。有的村民宁愿地荒了,也不愿租出去。村干部便入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一趟不行两趟,甚至跑三四趟。
2012年,经村、支两委集体研究,村民代表同意,将本村土地转换项目所置换出来的近百亩土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给淮南众鑫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开发农业科技园项目。该项目占地240亩,总投资2000万元,通过建立“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有效引导农民走上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之路。
这是方岗村第一个合作开发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记者在食用菌基地看到,首批61个蘑菇单棚连成一大片,建筑面积高达39650平方米。园区正忙着上菌种,12月底首茬蘑菇就能出棚了。
脚下这片土地资源,真是难得啊!听说是从18户人家手里流转过来的。村里有二三十名农民在园区务工种菇,点工80元,每亩地的租金还能拿到1000块了。
据村民武维兰介绍,她的丈夫周善平就在园区上班。“农民不就指望地吗?一开始,搞土地流转肯定想不通”,她说:“现在想通了,感觉比种地收益高”。最近,有好几家将自己的十几亩菜地也交给园区搞开发。
【深度圈点】农民的幸福家园,靠的是齐心干!
美好乡村的建设,给了基层社会管理出了一份答卷。实践证明,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产生的是倍增效应。
“连岗模式”——民生为本 站稳“神经末梢”管理落脚点
【点击亮点】田家庵区安成镇连岗村,坐落于淮河南岸的偏僻一角,共7个自然庄、17个村民组,871户4000余人。
十年大跨越!从一个落后村,跃升到“全国文明村”,连岗之路镌刻了深深的足印。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就是民生为本。
【全景回眸】“发展为了村民,发展依靠村民,发展成果要惠及村民。”穿村而过的大道上方,横跨了这样一个大幅标语,极为醒目。
“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过去的村务管理,常常落在几个村干部的身上。很多时候深感力不从心、焦头烂额,吃力不讨好。
于是,连岗逐渐树立村民的“当家人”意识。
请看,群众自发集资90多万元,实现水泥路庄庄相连、户户相通,村里问计于民;
争取国家“安全饮水工程”项目,打深水井5口,铺设水管34000余米,全村人用上了自来水,村里问计于民;
石姚湾大堤退建与加固工程、征地补偿方案、文化广场建设、污水塘治理、农房改造,村里一并问计于民。
“共议、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机制,催生着村务管理新方法:将权力下放到各村民小组,自主决策,自筹资金,自己建设,自主管理。村委会的职责就是把关引路、加强监管。
“连岗是我家,管理靠大家。”
——学有人助。2002年成立村教育奖励基金会后,筹集资金交由老校长廖庭和管理,保证了基金会的正常运行;
——账有人审。老书记余广如是村务监督组组长,村里的每项财务支出,都由他签字认可后方可支付;
——井有人管。“安全饮水工程”送水后,村委会引导村民自己管理民生工程,及时将井口日常管理交给村民代表收费、维修、维护;
——难有人解。廖道平、连西德两人德高望重,说话很有分量,村里专门安排他俩调解村民纠纷,去年成功调解了8起;
——文有人兴。入夜,妇女代表廖红艳、谢传娥、石玉梅率领村民到广场参加健身舞锻炼,每晚有上百名村民热情参与,舞兴浓烈。广场舞风靡连岗之夜。
——企有人帮。连岗村拥有民营企业20余家,年产值近亿元,村里每年都召开一次村企联谊会,询问企业发展情况,主动帮助化解难题。
【深度圈点】立足于以人为本,连岗与方岗都着眼于实行“支部领导、群众主导”的组织运行模式。
有了坚实的村民自治管理体制,幸福连岗暖流源远流长。
“老娘舅模式”——化解矛盾 筑牢“神经末梢”管理融合点
【点击亮点】俗话说:“娘亲舅大。”“老娘舅”,是对舅舅的一种方言称呼。在农村,家庭有了矛盾都习惯找“老娘舅”来调解,大伙儿听了心服口服。
家庭矛盾、占地建房、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问题,曾经一直是困扰着山王地区的难题。为此,八公山区山王镇请来了三位“老娘舅”,止纠纷,解疙瘩。
【全景回眸】2010年11月,“老娘舅”调解工作新模式迎难而生、负重而行。
郑文卿,原山王派出所所长;张文直,原山王镇农电办主任;刘绍典,原山王建筑公司经理。他们年龄最小的65岁,最大的71岁。辈份长、民情熟、威望高,是他们荣任人民调解员的特有优势。
细观三位老党员、老同志,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本地,都已退休。有的是熟知法律政策的行家,有的是掌控农田水电的专家,有的是建房领域的权威。处理调解农村的邻里纠纷,个个胸有成竹。
“有话慢慢说”,是“老娘舅”调解组的拿手办法。老百姓遇到一些烦心事,都愿意找这几个老同志诉说。当地人常说:有事情找“老娘舅”说说,啥问题都好解决!
拉家常,摆道理、叙乡规、讲法律、明政策、送人情、给脸面、造舆论,是“老娘舅”调解组的细活。三位老同志,利用乡情、亲情和友情,发挥威望高、办法多等优势,善做当事人思想工作。有时循序渐进,有时适时决断,有时拿捏火候,有时做长久论,不管问题多大,最终总能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这种和谐调解工作模式,让群众更乐于接受,更容易做到案结事了,更容易从源头上消除矛盾隐患。从2010年11月成立时起,“老娘舅”调解队已为当地10个行政村的村民成功化解各类矛盾41起,成功化解了东西部第二通道建设、工业园区群众迁坟纠纷等多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其中,重大信访矛盾纠纷3起,调处成功率达到100%。
“老娘舅”调解队伍,随之不断壮大。最近,山王镇新聘16名“老娘舅”正式走马上任,形成布满全镇10个行政村、5个社区、1个街道的调解网络。相邻的八公山镇,也积极引入“老娘舅”调解工作新模式。
不久前,八公山区人民法院的8名青年法官走进了“老娘舅”工作室,开展互助互学、和谐共建活动。法官就《人民调解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对“老娘舅”进行了专业培训指导,资深“老娘舅”结合自己注重乡风民俗、善于情法交融的民事调解实践,就热心、耐心、细心、公心的“四心工作法”进行了认真讲解。讨论气氛热烈,双方受益匪浅。
2011年12月,“老娘舅”人民调解小组荣膺“我最喜爱的江淮志愿服务”优秀集体荣誉称号,并入选当月全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迹;今年2月,又荣登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中国好人榜”中的“中国助人为乐好人”榜。
【深度圈点】依靠群众,汇集民智——“老娘舅”和谐调解工作新模式,为维护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了正能量。这种工作合力,把个人能办的事情交给个人,把社会能办的事情交给社会。
新型“老娘舅”形象,用真诚和智慧化解矛盾,可亲可敬!
亮点频现,样本出彩。“神经末梢”,激活了勃勃生机。更多的社会管理创新亮点,在淮河两岸闪耀异彩。
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步步推进。据披露,全市“十大工程”45个项目细化分解为54个具体工程项目,明确24家市直相关部门为牵头单位。
记者在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获悉,社会管理创新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内涵逐渐增多。
今天,全市上下合力寻找社会管理新路径。这些新项目,蕴含着怎样的希望?而这个希望,又能否在“神经末梢”激活新的生机?
淮南,已昂然迈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更重要。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