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兴趣,最好的老师 努力,成功的手段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兴趣,最好的老师 努力,成功的手段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7/6 6:19:5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个大三学生,却申请了几十项国家专利,同时他以其突出的创新能力,成为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科技创新类5名候选人之一。他就是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个阳光而又充满智慧的大男孩——焦忠。7月4日,记者在安徽理工大学采访了焦忠,在和他的交流中探求他创新的秘密。

      4日上午9点半,记者见到焦忠时,他正在实验室里和他的同伴潜心研究着又一项新的创造——“振动筛”,焦忠正在拿着一支水笔在设备上划线,他对记者说,振动筛模型就在这两天可以完成,暑假的时候成品做成并将送到企业进行试用。实验室里没有电风扇,不一会功夫,焦忠和同伴就满头大汗了,这样的情景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并且乐此不疲。在焦忠看来,只要能天天和他的机械装置、和他机器人打交道是最开心不过的事了。

      焦忠出生于安徽无为一个普通家庭,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摆弄各种机械装置,他有个叔叔是电工,为别人修理电器,他常常跟在叔叔后面学,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家里买来了电风扇的配件,他竟然组装了一个电风扇。或许从那时开始,机械学的元素就在他的身上扎下了根。2009年考入安理大后,他选择了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在大学学习的日子,他如饥似渴,他对专业知识方面的钻研让机械学院的王成军老师印象颇深,王成军开始有意识引导焦忠从事课外创新活动,并安排最艰苦的任务给他去完成。焦忠每每都能圆满完成任务。2010年大一下学期的时候,焦忠在专业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当年5月份,焦忠和他的团队一举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安徽赛区一等奖。这无疑给了焦忠极大的自信,在随后的该项大赛全国决赛上,他们又取得了二等奖。把极大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从2010年5月份到现在,短短两年时间,全国智能机器人论文大赛论文组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奖项纷至沓来,同时,在此期间,焦忠申请各类国家专利19项,参与申请国家专利21项……20岁上下的小伙子,已经成功迈出人生第一步。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焦忠是最有体会的。2010年,焦忠第一次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比赛前夕,当他和团队的设计正稳步前进的时候,突然发现局部方案出现了问题,这意味着所有的设计得重新返工,那段时间,他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在机械学院的地下实验室内,中午不休息,晚上干到11点,整个设计返工三次,终于完成了。这段日子,焦忠现在说起来还十分感慨。没有坚持是不会出成绩的,2010年,学校成立大学生机器人协会的时候,和焦忠一批共有近100人参加,到现在只有6个人坚持了下来,这六个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是成功的手段,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水到渠成。目前,焦忠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的国家专利就有19项(已授权9项,其余已进入最后审查阶段),有两项已经转让给相关企业投入到实际运用中。2011年的暑假,焦忠和团队成员到安徽鑫宏机械有限公司进行技术调研时,为公司设计出一种集熔蜡、破碎蜡和搅拌蜡水蜡块混合物功能于一体的回收蜡处理一体机,使得原来六个工人来完成的任务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原来三个小时完成现在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关键的是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帮助鑫宏公司申请了四项专利。

      2012年6月,焦忠作为科技创新类候选人之一角逐安徽十佳大学生。他的四个对手是清一色的硕士、博士。对于此,焦忠比较淡定地说,能入选是幸运的,他并不太在意最终的结果。

      最后,在记者的请求下,焦忠为记者展示了他所获得的一打专利证书,焦忠说,他下一步想继续深造,将来要像他的偶像马云一样自主创业。

      图一:焦忠和他的伙伴在工作中(右一)。
      图二:焦忠获得的专利证书。

(记者 陆士宇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