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上悉心指导,在生活上主动关心
钱学森与淮南学者16年的书信缘
钱学森是新中国功勋卓著的科学巨匠,关于他的故事在世上流传了很多,离淮南人民最近的却是他与淮南师范学院教授杨春鼎通信16年的故事!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坐着时光穿梭机跟着杨教授的思绪一起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
那是1981年的春天,杨春鼎又与往常一样站在校区食堂的报栏前阅读近几日的报纸,报栏里张贴的上海《解放日报》第一版上刊登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篇重要论文《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这篇文章论述了三门新兴尖端科学的体系结构和研究途径,这让当时正在研究形象思维的杨春鼎很受启发。于是杨春鼎就产生一个念头:“能不能把自己写好的一本6万字的讲义《形象思维新论》寄给钱学森同志看一看,向他请教呢?”
想到就做,于是,杨春鼎花了几分钱将一卷“印刷品”寄到了中国科学院。原没想到钱学森会给自己这样一个小人物回信,就在一个多月后,杨春鼎早已将这件事忘之脑后时,却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国防科委的信,打开一看,是两张白色道林纸,钱学森亲笔书写道“安徽省淮南师专中文科杨春鼎同志:三月二十日来信及来稿收读。著作是讲文艺理论的,而我对此是个外行,所以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我把《形象思维新论》寄给了《哲学研究》编辑部,请他们审阅,他们会和您联系的。我对形象思维的看法,以及对思维科学的看法和您似有不同……”在这封信中,钱学森通篇以平易近人的口气,并尊称杨春鼎为“您”,对杨春鼎所讲到的形象思维,钱学森提出了四点具体意见,最后,还给予热情的鼓励。看到这封信后,杨春鼎激动万分,在校园里一路小跑喊着“钱学森同志来信了,钱学森同志来信了……”。
在钱学森的启发和鼓舞下,当年内,杨春鼎又写出了《形象思维与计算机革新》、《教育与思维科学》、《灵感与美的创造》等几篇论文的初稿寄给了钱学森。而每次都是寄去,不久就会收到钱学森的亲笔回信。钱学森不但在这些信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对于自己不熟悉或是他认为自己不能指导的,还会把信件转给他认为适合探讨或是适宜回答该问题的人。在当时很多学术研究方面的书籍相当匮乏的情况下,钱学森还不止一次地把与思维科学相关的学术书籍、报刊寄给杨春鼎,并提示他注意阅读报刊上的有关文章或相关论文。1984年钱学森还以国防科委的名义,邀请杨春鼎参加全国第一次思维科学研讨会,并成为思维科学筹备领导小组成员,在当日钱学森做完6个小时报告之后,还亲自接见了杨春鼎,与他进行亲切交谈,询问他的工作,这一切都让杨春鼎深为感动。
一来二往,就这样两人从1981年一直通信到1997年,16年来信件已多达80多封,为了保存这些信件,杨春鼎全部张贴成两本厚厚的本子收藏着。在杨春鼎家中,记者还看到了一本《描述逻辑学形象思维学导引》的讲义,上面还保留着钱学森用铅笔所做的批注,一行行一字字都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谦虚、爱护后辈的高尚美德。
在钱学森的指导和鼓励下,杨春鼎在美学、思维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较突出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版《思维的艺术》、《文艺思维学》、《美育概论》以及《形象思维学》等书,1986年还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还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政府津贴。
然而让杨春鼎终生不能忘怀、至今仍然无比感动的却不光是钱学森在学术上对他进行悉心指导,而是在生活上还主动关心他。以至于,当这位69岁的老人看到记者手中的一封钱学森当年写给张劲夫的信件复印件时,尽管事情已过去多年,老人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声音几度哽咽,泪水欲夺眶而出。
那是1981年下半年。在与杨春鼎的通信中,钱学森无意中了解到杨春鼎是扬州人,南京大学毕业,先是分配在全国文联工作,后来又下放到了淮南,由于那时知识分子“身价”极低,30岁那年,他才终于同一位农村女青年结了婚,但爱人是农村户口只能在家种田,一家四口人靠杨春鼎每月50元工资生活。每天为了上一次课,在八公山农村居住的他要到城里来回奔波80里路,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于是,在杨春鼎不知情的情况下,钱学森两次给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张劲夫写信,解决了杨春鼎爱人和孩子的户口、工作和全家人的住房问题,以让杨春鼎能够安心地钻研学术。直到杨春鼎被通知爱人的户口解决之时,才知道这是钱学森的特殊照顾,而钱学森在与他的通信中却从来没有提过此事。
如今,钱学森虽已西去,但他对知识分子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却令世人无比感动,永远不能忘怀。
(记者 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