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三封信引来“马拉松”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三封信引来“马拉松”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5/23 23:56: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淮南提起跑马拉松的张亮友,对于许多市民来说并不陌生——他在1957年创造了我国第一个马拉松记录,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全国记录。然而,围绕这个纪录诞生前后的故事却鲜有人知,5月22日,记者通过采访相关单位及张亮友本人,还原了这些故事。

      张亮友12岁开始到淮南煤矿工作,1951年,为响应党和政府“锻炼身体”的号召,时年24岁的他加入跑步大军,并很快爱上了这项运动。那时刚刚建国没几年,有些地方连饭都吃不饱,人们并没有锻炼的条件和习惯,每天都坚持跑步的张亮友在周围的人看来有些“傻”。那时很多道路都没有路灯,为了跑步,张亮友常常将白班和人家夜班对调,空出白天时间来跑。

      为了让自己不松懈,张亮友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每天早上都从大通家中跑到寿县帮邻居们买豆芽,以此来督促自己。豆芽是当时淮南市民常吃的蔬菜,而本地供应却比较紧张,只要张亮友哪天没有给邻居送上豆芽,大家就会说:“今天没有豆芽啊,你没练吧?”

      正是凭着这股“傻气”,张亮友跑出了成绩,也跑出了名气。1956年,他代表安徽省到上海参加长跑比赛,赛后他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名叫《马拉松赛》,因此深受启发。当时我国还没有马拉松这个体育项目,他萌发了建议在我国为马拉松立项的想法。1957年,他有了向国家体委主要领导写建议信的想法,并付诸了行动。

      第一封信寄出后一个多星期,国家体委回复表示:我国建国没多久,还没有能跑马拉松的人才,并不具备立项的条件。收到回复后,张亮友又写了第二封信,称已经有了这样的人才,继续建议立项。不久国家体委再次回信:虽然有能跑的人,但里程、测量的仪器不一定准确……倔强的张亮友没有气馁,很快寄出了第三封信,在信中附带了自己的跑步距离、成绩等详细介绍,并要求国家体委派人来督查。

      也许是感动于张亮友的执着,也许是被他的成绩所打动,半个多月后,国家体委派人到安徽调研立项,省体委随即派人一同赶赴淮南。找到张亮友后,工作人员立即对里程进行了现场测量,并对计时仪器进行了核对,结果证实张亮友不但跑得快,而且路程还比马拉松里程多出250多公尺。

      几天后,张亮友和另5名淮南跑友一道被邀请到合肥参加测验。1957年12月26日,在肥东店埠,上午7时许,随着一声口令,张亮友和来自全省各地的100余名长跑健将正式开跑。

      当时没有专门的跑道,道路是石子路,而且天气不是很好,大家只能逆风而跑。随着时间的流动,张亮友渐渐确定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当时省领导以及裁判均坐着吉普车或骑着摩托车跟在张亮友身后,并不时善意提醒他“慢点”、“注意体力分配”等,而张亮友则始终跟着自己的节奏跑。最终,他的成绩定格在2小时52分34秒6。当时测验的前6名被淮南选手全部包揽,不过第二名的成绩与张亮友差距较大,“我跑完后洗了个澡过去,第2名才跑到终点。”

      测验当天,成绩被送往国家体委审核和研究。第二天上午,当张亮友和跑友们在一起锻炼时,工作人员跑来通知他:“你的成绩被国家体委批准为第一个马拉松记录,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全国记录!”张亮友兴奋得当场和跑友们拥抱在了一起。

      张亮友为淮南和安徽赢得了荣誉,在他乘坐火车回淮时,市领导迎接到了火车站。道路两旁更是挤满了前来迎接的市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张亮友又没睡安稳,不过这回却是因为兴奋,“经常好不容易睡着了,可是半夜又笑醒了。”

      虽然已时隔50余年,但已86岁高龄的张亮友却对当年创造记录的一幕幕记忆犹新。他是安徽永久的骄傲,更是淮南人民的骄傲。

(记者 吴 巍)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