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数学家华罗庚“三下”淮南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数学家华罗庚“三下”淮南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5/23 0:36: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火电三峡”最早创始人——数学家华罗庚“三下”淮南

      在中国,有一位数学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往往把他的名字当作“数学家”、“自学成才”和“聪明”的代名词,他出生于江苏金坛,后来成为国际数学舞台的领袖人物,他就是华罗庚。1982年4月、6月、8月,华罗庚带领着由学生和科技人员组成的论证考察组,三次赴淮南煤矿,深入矿井进行调查研究,对淮南煤炭资源开发进行考察论证。作为“火电三峡”的最早创始人,华罗庚在30年前最先提出《建设华东的“鲁尔”》,设计了将淮南建成煤、电、化为一体的新型能源城蓝图。

      当时,华罗庚来淮没有邀请专业摄影记者宣传,也因此时任淮南矿务局供应处商检科副科长一职的摄影爱好者胡乃昌有幸3次陪同考察组拍摄全部资料照片。3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照片经岁月的冲刷早已褪色发了黄,但华老的音容笑貌却始终在胡乃昌脑海里挥之不去,历历往事,记忆犹新——

      1982年4月24日,华罗庚率领专家组到达淮南。次日,他便不顾旅途疲劳,立即投入紧张的调查研究和考察工作之中。身患心脏病和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华罗庚手拄拐杖和一群科技工作者深入井下,先后到潘集一号井、三号井、谢一矿、李嘴孜矿、水泥支架厂、淮河大桥等地进行考察。他每到一处,都认真听取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汇报,还向操作人员了解情况,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日以继夜地工作。华老的这种工作态度,使人从内心感到钦佩,有的工人感动地说:“要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相信,这就是中外有名的大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是啊!华老这么大年纪,亲临我们煤矿考察,真不简单。”此次在淮期间,仅谢一矿他先后去了四次,连“五一”劳动节也是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度过的。特别是实地考察潘集一号井和三号井时,华罗庚先后登上了12.5米高的西风井竖井大型钻机平台和40米高的副井井塔,详细观察钻机工作情况,全面了解大型矿井工程施工交通运输、淮河水运及供电通讯情况。5月中旬,华罗庚率专家返回北京,没有休息,就立即投入紧张的论证工作中。以实地考察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先后提出了3个方案。

      6月21日,华罗庚率领的专家组第二次来到淮南,向安徽省“两淮”矿区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集思广益,展开论证。本着切合实际、积极可行的原则,从3个方案中,初步选定了一个最佳方案——两淮煤炭基地十五年建设规模开发顺序及其配套工程同步建设方案。按照这个方案,“两淮”矿区到20世纪末将新建矿井23处,总规模为4870万吨,加上原有生产矿井,年产原煤为6000万吨。比1982年净增3800万吨。同时,华罗庚还提出了相应建设选煤厂、铁路、电力、通讯、公路和矿区公用工程的同步方案。6月底,华老率专家组返回北京。

      7月8日至10日,煤炭部和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了“两淮”煤炭开发论证报告验证会,会议认为:论证报告调查缜密,论证科学,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此方案国家计委以计燃(1982)734号文予以正式批准。中央领导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本来两下淮南成功后可稍作休息,但时值72岁高龄的华老于同年8月20日又冒着酷暑第三次奔赴淮南,到生产第一线先后举办“坑口学习班”3期。在举办学习班期间,也就是当年的8月23日,时任副省长杨纪柯、康志杰及淮南市、矿领导陪同华罗庚乘船沿淮河察看汛情。下船走到淮河大桥时,华老与淮南市、矿领导亲切交谈。他认为,淮南煤炭储量丰富,煤质优良,淮河就在市内穿过,很适合办坑口电厂,丰富的水资源成为建火力发电厂的良好资源条件,一座4×60万千瓦机组,每秒要取水1.92立方米,年取水量需3800万立方米,全国富煤矿区大多是缺水区,淮南煤多、水多、又紧邻经济发达地区;如果规划好,发展快,可以超过德国的“鲁尔”矿区,成为华东的能源基地。

      华罗庚手指淮河对杨纪柯说:“这里真是一块得天独厚、不可多得的宝地!我回北京后要建议国务院再派专家组来‘两淮’进行综合考察,要把‘两淮’建设成华东的‘鲁尔’……”。

      集中学习后,华罗庚率队的论证考察组随后组成8个小分队,分别深入基层企业解决生产关键问题89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这样,在淮河之畔——淮南这块蕴藏了丰富能源的土地上,数学家华罗庚留下了自己的足迹。那一个个动人的镜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给人留下的是美好记忆。

      而今,能源之都——淮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跃发展。以前,建一个400万吨的潘一矿需要十几年;现在,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顾桥煤矿仅花了3年多时间就建成投产了。煤矿建设速度之快、工期之短、投资之省、质量之优,新井建设体现先进、实用、集成、经济,这是当年华老没有想到的。坑口、平圩、洛河、田电、凤台、田集等装机容量全是4×60万千瓦的大型电厂,总容量超过千万千瓦,这也是当年华老没有想到的。30年前,淮南没有电脑,信息落后,华罗庚率队的专家们收集了3万多组数据须带回北京用计算机处理。现在,淮南已走向信息社会,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尤其是加快了大型煤炭基地和火电基地的建设步伐,新井管理推广德国鲁尔矿区管理模式,用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高标准建设淮南,以实现真正的“火电三峡”。崛起中的淮南,将像鲁尔矿区一样称雄世界!

(本稿史料由淮南市档案局、淮南矿业集团档案馆提供)

(记者 黄媛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