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田家庵发电厂收藏着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它距今已有50余年,虽然已微微泛黄,但却见证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田电正式建成投入运行的重要历史时刻。
岁月的年轮可以在人的脸上镌刻历经风霜的痕迹,但却磨不灭人们脑海中历经岁月留下的记忆……说起这张老照片记载的那段历史,78岁老人廖光圣如今仍记忆犹新。廖老曾直接参与淮南电力两个“国产第一”的组建和投产,退休前任淮南发电总厂党委书记。他说,自己当年很幸运。从老人精彩的叙述中,记者感觉那个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建国初期,随着国家建设的长足发展,电力供需矛盾日趋紧张。为满足生产建设用电的需要,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1953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TQC型空冷6000千瓦汽轮机发电机组研制成功,该发电机组设计电压6300伏,转速为3000转/分钟,开创了中国制造汽轮发电机组的先河,同时改变了之前电力生产完全依赖进口国外发电机组的历史!
为把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建设好,运行好,也为了更好的开发淮南煤炭资源。国家经过慎重考虑和选择,决定把这台发电机组安装在当时处于国内电力生产领先地位,有着十多年丰富电力生产经验的淮南田家庵发电厂,并于1956年4月26日正式建成投入运行。
当年虽然进厂才仅仅4年,但经过厂里的培育,21岁的廖光圣已任淮南电厂汽机分场副主任。在电力部及省市各级领导、新华社及其他媒体全部到场的盛大投产典礼上,廖光圣作为全厂员工的代表,光荣地登上主席台,接过启动机组的钥匙,并作了表态发言,机组在他的手中发出了正式运转的第一声轰鸣。
1958年10月17日,是原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突然视察的日子。但廖光圣却与这次的突然视察失之交臂。当日由于天气寒冷,趁着晚上空暇时间,廖光圣便走到厂外去打床被褥,回到厂里,听着同事们说起这件事后,老人懊恼不已,他一直遗憾,说这就是自己不幸运的地方。
尽管没有见到国家领导人,但是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的始末,廖光圣却一一记录在脑海。指着这张黑白老照片,廖光圣一一介绍着上面的人物:“左边第一人穿黑色衣服的是原淮南市委书记刘廉民,左边第二人是当时的淮南电业总工程师王治咸,两人此时正陪同着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左三)在田家庵厂进行视察。站在铭牌编号为“001”的6000千瓦汽轮机组前,在听取工人汇报后,刘少奇高兴得不断点头微笑,还不断称赞并叮嘱工人们“要用好、管好国产发电设备,积累更多的生产建设经验,发展祖国的电力事业”!
与廖光圣的不幸运相比较,廖光圣的妻子程燕曦在当时无疑是幸运的。当刘少奇一行来到机组前时,机组司机程燕曦正在值班,她一边观察着机组的仪表盘,一边偷偷打量着这一行人。电厂机组的女司机不多,看到在这值班的竟然是一位女同志,陪同刘少奇一起视察的夫人王光美便走到程燕曦面前,亲切地打着招呼并与她握手。
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顺利投产运行后,电力工业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组成“国产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鉴定会”,对这套发电设备进行设计、制造、运行等方面的技术鉴定。廖光圣说,当时所做的一些技术分析和方法都非常先进,留下来的技术档案至今还在为后人们所引用,由此耳濡目染培育出的一代代技术力量也成为后来的“洛河电厂”和“平圩电厂”的技术中坚。
以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运行投产为契机,淮南电力从此走上了一条不间断的发展和壮大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称为“田家庵发电厂”的淮南电厂通过七期扩建和技改,总装机容量增至81.5万千瓦,跨入现代化管理大厂行列,二期技改工程1×300万千瓦机组建设项目亦于2004年3月破土动工;定名为“洛河发电厂”的“30万千瓦工程”两期共计四台机组分别于1986年和1999年竣工投产;定名为“平圩发电厂”的“60万千瓦工程”一期两台机组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竣工投产,并因拥有我国国产第一台60万千瓦大型汽轮发电机而被誉为“单机甲中华”。
如今的淮南电力,拥有淮南田家庵电厂、洛河电厂、淮南平圩电厂、田集发电厂和凤台发电厂等,是华东电力基地。截至2009年底,淮南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达到1000万千瓦,到2020年,将建成装机总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时的火电基地,是“皖电东送”的“领军主力”。发电能力将超过长江三峡水电站。成为名副其实的“火电三峡”。(本稿史料及图片由市档案局及田家庵发电厂提供)
(记者 李 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