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淮南解放初期、以及60-80年代,给淮南市商务局工会主席石永涛印象最深,可以用四个字表述:“凭票”、“排队”几乎所用生活用品都要“凭票”供应,粮票、油票、布票、豆制品票、肉票、肥皂票;耐用品更是要凭票,缝纫机、自行车等。还有一点就是排队,买什么都要排队,买粮、买煤、买菜。反正给人感觉没有不排队就能买到的东西。
那时物质太匮乏了,城镇居民过日子,手里都要捏上一堆票证,没有这些票证,老百姓几乎买不到任何“计划”的商品,所以在那个年代,人们把各种各样的票证称为“第二货币”。
石永涛姊妹三人,他是老大,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为文化大革命,学校暂时停课,十二三岁的石永涛担起买菜的重任,当时,粮票分地方的和全国通用粮票。因为父亲那时经常出差,要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带走,所以他们家经常出现粮票荒。
每次买粮他都要带上粮本,淮南地方粮票、油票和钱,在田家庵区建设村民德粮站,先排队买票,然后排队磅粮、打油。那时计划经济,每月限量供应。特别是买煤,用上半天时间算是走运的,有时还要带上馍,借个架车拉着。后来,好了。粮食、煤炭任你挑选送货上门。前几年,我母亲还在用蜂窝煤冬天取暖。听到送煤人的吆喝声,她就喊,送一筐煤来。很快煤就送上楼了。用的时间最久的票是粮票,解放初期就有粮票直到上世纪90年代粮票才逐步取消。
在石永涛的印象中,布票非常好看,有色彩、像邮票。但是,买的布却是黑、白、灰、蓝这几种,满街都是这个色调。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部电影叫《街上流行红裙子》,引起了全国轰动。从那以后,布料的颜色才渐渐多了起来,面料品种也多了。
豆制品票上有编号,1月份用1号票,票面上还有供应买老豆干几两、白干子几两、千张几两,每次只能选购一种。现在孩子听起来都觉得可笑,但那的确是当时的生活状况。
现在,偶尔也能看到排队,那多半是,超市为了促销,卖低价鸡蛋;低价粮。
如今,那些票证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但它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年代的记忆。
(记者 张 芳 实习生 张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