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清晨,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风景如画。湖心的一条小船上,顾正红划着桨,丈夫梁学强正在收“迷魂阵”(捉鱼的渔具)。“地笼子”(捉鱼的渔网)一倒,几十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落在了船上,小鱼放到养殖区,大鱼留着中午招待前来享受渔家乐的游客。这时,传来马达的声音,一定是儿子儿媳开着快艇前来吃早饭了……
几十年前,这样的生活是渔民想都不敢想。那时,渔民们世代都生活在船上。棚子矮,长年累月弯腰,很多人都驼背;风雨交加、湖水泛滥的时候,还容易发生意外。1967年,梁学强就出生在湖上一条3米长的小木船上。
因为经济贫困,离岸边又远,梁学强只上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了。1986年,梁学强和同在湖上居住的顾正红结婚。一家人靠卖鱼为生,日子过得很艰苦。
1994年,毛集被批准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后改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从90年中期开始,政府便引导渔民大规模养鱼。梁学强和妻子承包了几千亩的水面,收入明显提高,船也换成了50吨、100吨,每年的收入有好几万元,孩子也都上得起学了。
近年来,政府在岸上建设渔民廉住房,梁学强家分到了一套安置房。今年4月,儿子和儿媳就在这套房子里办了喜事。
2004年,毛集实验区开始重点发展焦岗湖旅游。梁学强和妻子决定专做渔家乐生意,“餐桌上鱼、鸭蛋、鸭子都是自己养殖的,新鲜,游客都喜欢。”慢慢地,梁学强“18”号渔船的名气也传播开来,先后获得“焦岗湖渔家乐美食大赛第二名”、“安徽省星级农家乐”等荣誉。现在,梁学强家有2艘“渔家乐”,8艘快艇、2艘画舫,还聘请了20多名员工。“每年能挣七八十万呢!”谈起收入,梁学强掩不住喜色。
如今,焦岗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焦岗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民营科技产业园、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一张张亮丽的名片让焦岗湖成了市民休闲旅游的好选择。像梁学强一样的渔民们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
(记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