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一把小剪刀剪出美丽人生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一把小剪刀剪出美丽人生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3/1 0:15:0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把剪刀你可以用多久?你又用来做什么?在淮南四中,有这样一位电工,他从小爱好剪纸,在学校有自己的剪纸工作室,学生们都喊他刘老师,跟着他学习剪纸艺术。2月28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淮南的民间剪纸爱好者——刘立武。

      走进“剪纸社”,喜庆的气息扑面而来,一间教室大小的房子里,墙壁四周挂满了剪纸作品,孔雀、观音……线条流畅,神态逼真,若非用手触摸,记者真不敢相信这是“剪”出来的!教室中间摆着一张大桌子,上面堆满了正在创作中的剪纸作品、宣纸、剪刀、尺子等工具。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剪纸也不例外。刘立武1966年出生在八公山,那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很多老人都有一手剪纸的好手艺。五六岁的时候,刘立武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师自通学会了剪纸,从此就再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剪刀。

      1982年,刘立武初中毕业后,进入当时还称之为“基本建设局第一中学”的淮南四中,当一名电工。业余时间,刘立武几乎全部都奉献给了剪纸。“1982年的一天,我在路边的旧书摊偶然看到一本天津出版的剪纸书,里面的剪纸作品很美,让我大开眼界,学完那一本书之后,我就悟出来了,开始独立创作了。”刘立武笑着说,当年那本书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功秘籍”,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剪”功提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5年,淮南四中成立剪纸社,刘立武在社里担任辅导教师,每年都有二三十个学生跟着他学习剪纸,社团在去年还被市教育局评为中学生特色社团。“剪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把它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剪纸人都应该做的。”刘立武扬了扬手中那把被磨得光亮的剪刀说,“这把剪刀已经跟着我十五六年了,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这把剪刀我会用一辈子!”

      在采访期间,刘立武也一直没搁下手中的剪纸活。记者问,要多久才能学会剪纸呢?刘立武笑呵呵地说:“5分钟就可以学会,但是想出好作品,最少要3年。”说罢,刘立武拿起一张纸,教记者学起了剪纸,“右手拿剪刀,不要动;左手拿着纸,左手转动,让纸被剪。”但记者剪了一会,就发现纸被记者剪得豁豁牙牙的。而反观刘立武,只见剪刀在纸上飞快“游走”,一分钟不到,一个蝴蝶就剪出来了。看来,剪纸并不是那么好学的。

     “一幅A4纸大小的剪纸作品,都需要上万刀、三四个小时才能完工。”刘立武说,剪纸是一门功夫活,没有捷径可走,靠练,“运乎之妙,存于一心”,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创作出精品。随后,他指着墙上一幅3.3米长、1.1米宽的剪纸作品《喜上眉梢》说:“这幅以‘喜鹊登梅’为主题的作品,我足足剪了1个星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它时间都在剪。”其中辛苦可想而知。

      “我需要的只是一把剪刀,剪纸是我从小到大的爱好,我的人生也因此与众不同;辛苦,不为名不为利,只是让更多的人喜爱剪纸,不要忘了它。”刘立武诚恳地说,在淮南,剪纸艺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营造浓厚的剪纸艺术氛围。

       图:刘立武在教学生们学习剪纸。

记者 廖凌云)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