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回忆黄埔军人的峥嵘岁月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立了黄埔军校。2011年10月10日,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记者见到了几位当年黄埔军人的亲属,他们深情回忆了黄埔军人们的峥嵘岁月,抒发爱国情怀。
淮南尚健在27位黄埔军人最年长的101岁
10月10日,淮南黄埔同学会办公室主任陈惠敏向记者介绍,目前淮南市尚健在27位原黄埔军校生,分布在全市各县区,最大的为现居住在潘集区平圩镇的王锦石。今年已101岁高龄的王锦石1938年考入西安王曲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五期。毕业后分配到山西进行敌后游击战,与日寇作战数十起。27位原黄埔军校生中,最早的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五期,最迟的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几乎每年,这27位当年的黄埔军人们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聚会,大家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革命岁月和战斗生活。逢年过节,政府都要对这些老革命们逐个进行慰问,为他们带去最真挚的祝福。对于生活困难的一些老人,政府还对他们进行专门补贴,让他们能安享晚年。
抗战卫国 永无怨言
史庆元生于1922年,是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十七期毕业生。他的儿子史方恺告诉记者,为了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父亲十几岁就报考了黄埔军校,努力学习,苦练杀敌本领。
史方凯说,他的父亲时常回忆道,两年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离开学校时,120人的毕业生队伍前往前线。途中有一天,天刚刚亮,他们正在翻越铁路,遇到日本鬼子的运兵列车开过来,同学们就赶快散开在铁路边的高粱地里,准备对付鬼子,但是鬼子此时也发现了这批学生兵,迅速向学生们隐蔽的高粱地包抄过来,并不断开火。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黑夜,入夜后,在夜色的掩护下,同学们才顺利突围,到达部队所在地。而原本120人的学生队伍已经牺牲了超过四分之一。
到达前线后,史庆元所在的这批学员被分配到东北军51军,成为于学忠的部下。他们当时不但要与日本鬼子打,还要和汉奸伪军打,经常要转移驻地,那时候,一个连里配备一挺重机枪,有80多斤重,转移时,身为连长的史庆元要与机枪手一起扛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庆元就随军在敌占区的山东境内打游击战,一直到抗战胜利。抗战结束后,老人在六安市郝圩村当了几年警务主任后,就回农村老家去了。
数年的游击战对战士们的身体摧残很大,吃的是发霉的玉米面掺稻壳,然而史庆元告诉士兵们不要抱怨,因为老百姓也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史方恺说道,父亲在革命时期落下了病根,并在之后每年都会发作,有一年夏天,因为旧病发作,在床上躺了三个月的时间。2005年2月,史庆元因顽疾去世。
史方恺感慨地告诉记者,关于父亲在那个年代的抗战故事,作为孩子的他们一直非常好奇,但是父亲说过的并不是很多,只是跟他们说,黄埔军校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在当时形成了一股非常大的凝聚力帮助抗战胜利。后辈们也一定要勤俭努力,珍惜现在的生活。
戎马生涯 学以致用
已过花甲之年的罗德雄出身于黄埔军人世家。他的六叔任教于黄埔军校,姐夫毕业于黄埔军校。
罗德雄的六叔名叫罗园仙,年轻时曾在黄埔军校任教,后参加北伐军。据罗德雄介绍,抗战期间,罗园仙随部队在鄂西北坚持抗战。1948年冬,被安排在湖南省政府参议室工作,之后远赴台湾。1982年,罗园仙冲破重重阻力,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定居合肥,先后任合肥市政协第七、八届副主席,合肥市祖国统一委员会副主任。“我六叔晚年最关心的事情就是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台湾及海外的亲友纷纷踏上回乡探亲之路。”罗德雄说,1988年9月,罗园仙与世长辞,在追悼会上,合肥市统战部献上挽联:“北伐抗日戎马生涯为民族,毅然回归热爱祖国促统一”。
在罗德雄的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大姐夫邓醒愚。“我父亲早逝,是大姐夫将我抚养成人,直至走上工作岗位”。罗德雄告诉记者,邓醒愚是黄埔军校第十一期学生,毕业后在陆军大学深造,后赴美国海陆空高级军官指挥学院学习,之后回国服役任上校团长。抗战时期,他参加了宜昌保卫战,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数次打败日军的进攻。1948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到石家庄任军事教员。解放初被刘伯承选调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官。1955年后,邓醒愚一直在南京从事外语教学。2010年逝世。
回忆起亲人们的戎马生涯,罗德雄感慨万千。“他们曾在黄埔军校学习或任教,学以致用,用一言一行表达着爱国之情。”罗德雄说,作为黄埔军校人的家属,他会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为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
聚少离多 父子情深
廖多难今年72岁,他是黄埔六期炮科毕业的廖传枢的长子。廖传枢因受廖氏前辈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族侄黄埔前期学生廖运泽、廖运周、廖运升等人的影响,报考了黄埔军校。廖传枢1933年调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师,1937年随二师北上抗日。1938年2月,时任二师师部少校参谋,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同日寇奋战50余日。同年7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在战火中,廖多难出生于湖南,多难兴邦,廖多难的名字里寄托了廖传枢的深切希望。1948年,已经升任国民党15军少将参谋长的廖传枢顾全大局,与军长刘平一道率国民党15军起义,为最后的全国解放做出了贡献。
廖传枢一生淡泊名利,廖多难至今还记得长辈说过廖传枢曾拒收近千两黄金。解放后,廖传枢被安排在武汉工作,1987年逝世。1946年,刚7岁的廖多难被送回淮南老家,其间多种原因,一直到1982年,才得以见到父亲一面。父子相见,秉烛夜谈,教诲颇多。廖多难说,1987年,他父亲回到淮南探亲,回武汉后不久病逝。孩提时代和父亲在一起没有印象,真正长大后,加上追悼会,他只见过父亲三回。虽然没有与父亲朝夕相处,但不管什么时候,父亲对他的教诲,父亲身上的革命情怀总是深深地影响着他,激励着他!
图一:今年已101岁的黄埔军人王锦石(摄于2010年春节)
图二:2010年,淮南黄埔同学会在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图片由淮南黄埔同学会提供)
(记者 陆士宇 付莉荣 见习记者 陈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