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经历了,才有最难忘的回忆;只有经历了,才有最深切的体会。在洞山军民社区,有一位老人,说起那难忘的革命和建设岁月,她感慨万千。在她看来,如今的一切都是托共产党的福。6月6日,记者采访了老人,听她忆往昔红色岁月,感今日盛世年华。
难忘烽火岁月
张乾兰老人已经85岁了,她慈眉善目,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音也很响亮。
老人1927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沐阳县塘沟镇,1944年就开始参加地方革命工作。1947年,张乾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那时,她所参加的华东冀东大队也在积极地为淮海战役做着准备。“我们属于第二线,如果有伤员下来了,我们就要送物资送医疗设备。那时候我才二十岁啊,看到伤痕累累的伤员,心里又害怕又不断地告诉自己,必须把工作做好,觉得自己一下子就成长了。”老人说着这些时,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彩。
1947年以后,张乾兰跟随部队一起沿着定远、凤阳、嘉山一带的铁路线南下,准备建立地方政府。1949年,才22岁的她就在定远县朱家湾镇柏林乡当上了乡长和指导员。虽然老人的经历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有着太多的腥风血雨,但也充满传奇。独自待在备有700多支枪的屋子里,准备同土匪殊死搏斗,一个人走夜路独闯土匪窝……那一幕幕,仿佛在记者的眼前回放。
欣喜城市变迁
1958年,张乾兰来到淮南,先是在东风钢铁厂任职,后又到田家庵区妇联任职,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无论做什么,依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热情都投入到了工作,把挚爱都送给了同事,真真切切地为淮南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想到当初刚来到淮南的时候,张老笑了,“淮南那时候的条件,真是差啊,可以说是没吃没住。”当时还流行那么一句话:想淮南,盼淮南,来到淮南夜夜寒。“当时整个洞山就只有一个非常小的饭店,我们的吃住都成问题,生活非常艰苦。”老人说道,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没有说过苦,从没有喊过累。
这几十年中,让张老印象最深的就是淮南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现今淮南建设得如此美丽,市民的生活水平节节提升。“一栋栋高楼盖起来了,一条条路修的越来越宽敞,那个时候跟现在简直没法比。”老人说起这些很兴奋。
常怀感恩之心
1983年,张乾兰老人离休了,但是老人依旧闲不住,左邻右舍需要她帮忙的事情,她绝不含糊。前不久,张乾兰老人还成为了一名城管志愿者。汶川地震时,老人捐了一千多元,玉树地震时,老人又捐了五百元。“现在的幸福生活归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好,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张老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 付莉荣 实习生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