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历史变迁最直观、最真实、最形象的载体。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四马路搬运公司家属区,有一位50多岁的党员用收藏党报的方式,诉说心中对党的感激,他的名字叫李明甫。6月8日上午,他驾车来到了大通区上窑镇外窑村,在收集旧报纸的同时,向记者叙述了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正是这般真情故事,让李明甫与各级党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李明甫是八公山搬运公司一名下岗失业人员。1965年春天,只有6岁的他,随母亲一起下放到寿县堰口乡王村劳动。小学毕业后,他成了生产队一名放牛娃。当时,李明甫只有12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与母亲告别生活了13年的生产队,回到了淮南。离别前他找到了生产队队长,从其手中要了一张期数为第11125号的《人民日报》,这张至今被他视为“宝贝”的党报,一版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日期为1978年12月24日。打那以后,李明甫便开始留心收藏《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和《淮南日报》,收藏各级党报,成了他念念不忘的牵挂。
白天,只要有时间,李明甫就会深入乡村,收集各级党报;夜晚,他会坐在灯下翻阅整理成册的党报。一张张发黄的老党报,让这名普通工人情有独钟。在一张张党报的影响下,李明甫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2002年6月30日,下岗失业的李明甫,以普通居民身份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2008年5月的一天,按照亲友提供的地址,李明甫带上500元钱,来到了定远县西卅店镇张庄村,找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从他手中,李明甫收集到一张日期为1978年12月30日和一张日期为1979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在回家的路上,他因疲劳驾驶,导致面包车冲出路面,一头撞在路边大树上。脾脏大出血的李明甫,在被交警送往医院抢救时,手里还紧紧攥着这两张《人民日报》。
谈起收藏一事,李明甫感慨颇多,称自己和母亲能重新返回淮南工作和生活,全靠党的政策。正是出于对党心存感激,让他与党报结缘至今。在33年的收藏历程中,李明甫先生一共藏得2万张各级党报。在他的影响下,李明甫的一双儿女都在读书期间加入了党组织。
面对记者,憨厚的李明甫朴实地说:“我对党报收藏痴心不改……”
(记者 朱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