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苗树棠晚年生活写真
在淮南市洞山绿苑山庄住着一位名叫苗树棠的老红军。他虽然已经89岁高龄,但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自1983年从领导岗位上离休回家后,他把回家当成“革命转移”,把写作当成“新的长征”,孜孜不倦,笔耕不止。20年来撰写出革命回忆录、读书笔记等100余万字的文稿,并用电脑打印成册,取名为《收藏自己》;另外,他还学会了电脑的操作技术,能熟练地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国家大事。把原本平淡枯燥的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样,并且充满着传奇色彩。
苗树棠老人再三强调,他写稿纯粹是“业余爱好”,一不为发表出版,二不外传借阅。经笔者再三请求,苗老才情面难却地从书房里把“大作”拿出来。
这是一本16开本的,装订得像平装书籍一样工整,用树皮纸做封面的《收藏自己》。顾名思义,苗老想把自己包裹后收藏起来,而不是通过回忆、写作来张扬自己。因此,在递给笔者时郑重声明:“只能翻阅,不能带走!”
《收藏自己》文稿集,全书56万字(文稿集的一部分)。文集分《回忆》、《作品》、《遗言》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忆》是文稿集的重点,由17个篇章组成。其中《一次特殊的使命》,长达两万余字,记录了他于1941年1月1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安排他和河南省委负责人之一王志杰同志一道花了一年多时间调查一件“机密案件”的事。这件事情是在项英牺牲、叶挺被俘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一家新四军历史研究单位得知后,派员“三顾茅庐”求稿。后来,《一次特殊的使命》被收入歌颂新四军丰功伟绩的《老兵颂歌》文集中。同时,还被一家报刊转载。当地的关工委组织还改编成故事,供各学校少先队在故事会上演讲,成为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类似这样被媒体公开发表的有13篇章。
苗树棠老人的写作领域很宽广,文体也多种多样。除革命回忆录之外,还有学术报告、文学评论、诗词歌赋、小品、杂文等。带有文学色彩的文稿收集在另一个集子里,正在整理之中。
苗树棠老人只读过初中,但当过“记者”。1942年,河南洛阳由民主进步人士主办的《行都日报》曾聘请他为“特派记者”,实际上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他先后在《行都日报》上发表过上百篇宣传革命思想的文章。
苗树棠老人生于1919年,1937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是“两淮煤炭会战指挥部副总指挥”。在这之前是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在煤炭行业的科学研究中发表过10多篇很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报告或论文。具有很深厚的写作基础和生活来源。
苗树棠老人晚年生活的传奇色彩还表现在以下两件事上。一是苗老写稿用的稿纸下角均有“苗树棠稿纸”五个字样。原来,是他花了200多元钱,到印刷厂自己印制的稿纸。用他的话说,这给晚辈们做个“公私分明”的榜样。
二是苗老的外孙女丁苗2004年从天津财经大学毕业后,苗老就拜丁苗“为师”学起电脑操作。这时的苗老已是85岁高龄了。丁苗就把“操作规程”打出来,放在外公的眼前,一遍又一遍地教,没要一个月,苗老就“出师”独立操作了。苗老的“身教”鼓励着外孙女,丁苗于2006年以高分成绩考取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丁苗跟着外祖父不仅学到文化知识,更学到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苗树棠老人的孙女苗莘现在在新西兰工作。苗莘和丁苗都是苗老的“忘年交”“忘辈交”。两个孙女给老人寄来的全是书籍。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所出的书刊,丁苗就通过“当当网”转送到苗老的手里。他们经常网上“见面”,传递彼此的友情和祝福。
(段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