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民李士英在收破烂时,偶然收到数百张粮票,却因不懂得收藏,致使一些粮票品相遭到破坏——万斤粮票急觅新主人
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在父辈的记忆中,票证是与物资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联系在一起的。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也让那一代人对粮票有着不同一般的感情。而今年53岁的李士英不仅对粮票有着深刻的记忆,更收藏了上万斤粮票。
收破烂收到上万斤粮票
5月8日,记者来到潘集区夏圩村李士英家中,两层小楼干净整洁,已53岁的李士英打扮非常年轻,听闻记者的到来,她快速地从一个小柜里捧出一个纸盒子,里面分门别类、结结实实地捆扎着数百张粮票。李士英仔细地解开捆扎粮票的细绳,1市斤、3市斤、5市斤的粮票立刻摆满了一桌。
李士英说,1997年年底因家中贫困,40岁的李士英离开淮南,到马鞍山打工,因为没有知识,工作难找,李士英只得靠收破烂为生。偶然一天,马鞍山一个厂矿拆迁,得到消息的李士英立刻赶到厂矿门口,希望能从丢弃下来的东西中找些值钱的东西。“当时几个正在拆迁的人撬开一个铁皮柜,里面放着许多粮票,他们问我要不要,虽然粮票早已不用了,但看着那么多粮票,我非常有感触,当即花了30元钱买下了那一堆别人看起来是废纸的粮票。”李士英简单地说起粮票的来历。
后来回到住处,李士英把粮票整理了一下,发现里面大多是1965年、1966年全国通用粮票,面值从1市斤到5市斤,还有部分1972年安徽省流通粮票,从0.2两到50市斤。“当时我收了大概上千张,但因为粮票曾被雨水淋过,我丢弃了一些破旧的,现在手中大概有数百张,上万斤。”李士英称。
粮票是一种历史的回忆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粮票的出现就像钞票一样重要。“要去买个油啊、粮食什么的,你光有钱没用,必须有粮票,人家才能卖给你。”李士英说起票证时代,非常感慨。李士英那时出去捡破烂就是因为家里穷,当看到一堆形如废纸的粮票时,李士英觉得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情。“因为孩子生病,家里没钱没粮票,好不容易到处借了15斤粮票,还引起几家人的口角纷争,抱着收来的那一大堆粮票,想想如果当时,如果有个20斤粮票,孩子也不会受罪,家人也不会有争吵。”虽然事隔多年,因为粮票给家人造成的影响一直让李士英耿耿于怀。
缺乏养护急寻收藏家
如今10多年过去了,已过不惑之年的李士英仍然将这些看似废纸一样的粮票当做宝贝,闲暇时总喜欢拿出来翻看。但因为不懂得收藏,如今一些粮票的品相遭到了损坏,记者看到摆放在一起的粮票确实有些破旧,有的已经变色。
李士英称自己不懂得收藏,也不知道这些粮票有没有价值,但这些粮票曾经见证了一个时代,虽然现在不用了,但如果保存下来,也是给后代留个纪念,也是历史的记忆。
(记者 王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