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记者从淮南市科普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去年淮南在科普惠农上很有特色。过去的科普培训多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为主。去年,科普工作者从环境、土壤等方面着手,让农民从生态农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让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潘集区科协、大通区科协分别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先后邀请美国、荷兰等专家前来讲塌陷区治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等培训;邀请市土肥站专家到红光村讲授土肥在葡萄生产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如何改良土壤结构,使用有机肥提高果品质量等知识。毛集实验区科协根据生态立区的理念,组织召开科技特派员培训工作,就惠农政策解读、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设施化蔬菜栽培新技术。
淮南市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科技致富新星培养带动工程”,将农业科技人员及乡土专家与农民结成科技帮扶对子,签订了帮扶协定,由技术专家负责对“科技致富新星”进行科技指导,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发挥参谋顾问作用,把他们培养成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就这样,专家为培养科技致富新星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这些新星又带动了周围的农户,出现了一人带一片的喜人景象。这项工程实施三年来,致使全市各区县的近百名新星户跃上致富新台阶。谢家集区新星户徐国庆办养产业,年孵小鸡9万只,饲养肉鸡三茬。新星户邱国喜近期扩大了养殖规模,新建标准化养殖场2000平方米,并对原有的养猪场进行大面积科技改造,先后建成了生猪产床、保育床、发酵糖等,今年该协会获得了省标准化改造项目扶植资金10万元。
八公山区2010年增加了2户新星户。通过科技示范,区科技新星带动工程工作更加深入民心。
(记者 张芳 实习生 刘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