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出外打工,仿佛已成为一种就业模式,而住在潘集区泥河镇瓦房村的宗氏兄弟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自家门口种植草莓,完成了致富的梦想。今年,他们还为自己的草莓注册了商标,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矿区农民的致富路。

高风险与高回报共存
1月14日中午,记者来到潘集区泥河镇的后湖生态园,放眼望去数十个依次排开的透明大棚十分引人注意。大棚前的简易房内,宗家的老母亲正张罗着午饭。在老人的引领下,记者在其中的一个大棚内见到了正在喷撒农药的宗学好。棚外寒冬料峭,棚内却是一片生机盎然,一簇簇鲜红硕大的草莓在墨绿色叶子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满身泥土的宗学好热情的摘取了一大捧草莓请记者品尝。据他介绍,他家共有50个蔬菜大棚,其中36个用来种植市场罕见、成本较高的草莓品种。而按照一般草莓2到3个月的采摘季度和现在草莓的市场价格来看,截至目前,宗家仅草莓大棚一项就已经赢得了三四十万元的可观收入。“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冒这个风险,毕竟要出大本钱尝试新品种的种植,就有很可能意味着,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宗学林如是说。
曾经赔得血本无归
谈及自己当初是为何选择这样一个谋生方式时,宗学好感慨万分。宗学好回忆说,1993年村里从山东请来了一名农业科技辅导员,教村民们搭建日光温室和蔬菜的嫁接技术。他们弟兄4个也跟着学习,一共种植了几十亩的西红柿和黄瓜。但随着矿区不断开发、土地征用,到了2003年,宗家的几个弟弟开始外出打工谋生,而宗学好因为对大棚种植有着一份独特的兴趣和执着,便托人找来了许多农业方面书籍,进一步了解有关蔬菜大棚的相关知识,开始了属于他的“大棚种植之路”。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书上怎么说就怎么做,一直认为是越透明越厚实的棚越好,所以起初用家里仅有的八千块钱弄的两个双层膜的棚子,几个月以后里面的草莓都因为得了灰霉病全部烂掉了,血本无归!”虽然有了一次惨痛的教训,但执着的宗学好却没有放弃,一边继续摸索着扎棚技术,一边开始寻觅市场上比较罕见的性价比更高的草莓苗。
淘到第一桶金的喜悦
都说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宗学好在镇上朋友的帮助下从网上得知远在河北保定满城县的一个地方有个草莓协会,那里不仅有品种优良的好苗子,还有许多先进的大棚草莓技术,所以他什么也没多想,回来收拾东西就去了。也许就是宗学好的执着,他的这一次远行给家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天后,宗学好从千里之外带回了当时极为罕见的草莓品种,利用学习到的雾低膜与单层膜相结合的技术,在花了不到两千块钱的情况下盖起了两个大棚。当年,仅这两个大棚的第一茬草莓,宗学好收入1.4万元。这让宗学好激动万分,从此他与大棚草莓结下不解之缘。
看到大哥的草莓大棚所拥有的良好市场前景后,宗家的老二宗学生放弃了原有的粮食种植,随后,另两位小兄弟也纷纷从外地赶回向大哥请教,全家人由此开始了“兄弟四人齐上阵,齐心协力种草莓”的致富之路。
注册商标 走向全国
“去年年初的时候就听说咱们镇生态园在对外出租土地,为因采煤原有土地沉陷的农户提供再次创业的机会,并且还给大棚种植提供钢架和薄膜。所以我们兄弟几个一合计,就一口气租下了现在的这50个大棚,主要还是以跟着大哥种草莓为主,其他的也种些西芹之类的蔬菜。”老二宗学生指着眼前错落有致的大棚向记者介绍说。
眼下宗氏兄弟的草莓大棚又到了大丰收的季节,为了保证新鲜度,它们正在第一时间打盒装箱,运往附近的集市和城镇。说到未来大棚草莓的发展,作为发家人的宗学好有着无限向往,“在镇里领导的帮助下,我们的草莓已经成功注册了商标,相关的包装纸盒也在设计中,估计今年就能派上用场!目前草莓的销路还没有完全打开,等有了品牌和包装后,咱们家的草莓就可以进入超市,到时候肯定卖得更红火!”
图:宗氏兄弟在他们的草莓大棚里畅想未来。
(记者 王 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