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老顽童”带着孩子玩出新花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老顽童”带着孩子玩出新花样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1/3 23:50:3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退休老人倾心数载收集整理“儿戏”大全
“老顽童”带着孩子玩出新花样

      如今,你要问现在的小朋友都玩什么?他们会告诉你,网络游戏、仿真手枪、口袋书等。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沉溺于网络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张献礼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正利用自己的退休时光,收集整理曾流行于江淮地区的民间“儿戏”,保护这些即将消失的少儿文化,引导青少年开展积极向上的课余生活。

      “沟里走,沟里摇,没有骨头,没有毛。”打一种动物名;“捞,捞,捞拉拉;捞到某某(人名),干娘家;干娘喂个巴巴狗,不咬屁股就咬手。”大人为了哄小孩开心,拉着小孩双手来回唱。记者随意翻开张献礼老人整理的资料,当中既有儿时耳熟能详的儿歌谜语段子,也有曾风靡一时的益智游戏。据张献礼介绍,过去虽然很多家庭很穷,但在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不受条件限制,只要有小孩子在一起,就能够玩起来。而且玩得有声有色,形式多种多样。自己正是根据六、七十年前的回忆,并和一些当地的老同志一起凑合,挖掘整理出来濒临消失的少儿文化。为的是让历史民俗重新展现,继承和发扬这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经典。

      为了能够切身体会,老张不仅收集记录,还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玩具”。记者在老张的储物间里,看到他制作的宝贝堆满了不大的储物间,屋子还有他制作玩具用的锤子、剪子、锯子等工具,还有许多用铅笔绘制的加工草图。据老张介绍,自己先走访记录这些玩法,然后回家自己再制作出来,并亲自演示。因为成天外出和小孩子混在一起,别人都在背地里戏称老张为“老顽童”。老张不仅自己“玩”,还带着舜耕学前班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老张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些益智游戏再传播开去。

     “现在的孩子玩的都是一些成品玩具,没有多少益智性。就拿做弹弓来说吧,可能许多人只会用,而不会做。一截铁丝,既能箍成一个弹弓,也能做成一把手枪,还能做成铁环,推着玩,这其中的学问可大着哩!”老张说,只要你会玩,身边的一切物品都能当作玩具,一切材料都能做成不同的玩具,这样既可以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能废物利用,一举两得。如折纸风车、用高粱秸秆做“眼镜”、用柳条皮做哨子等小玩具,取材方便做工简单。而六洲棋、憋死马、算小猪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传统益智游戏也不受场地、器材等限制,可一人玩,也可多人玩。

      在老张的不懈努力下,他的“儿戏”大全已经初现成效。经整理归类,已经有谜语、儿歌、棋类、游戏等数种,共计十多万字。下一步,张老打算将这些材料装订成册,编印成书推广出去,赠送给小朋友,将少儿文化及健康的少儿娱乐方式发扬光大,流传下去。

      图:“老顽童”教孩子们折纸

记者 李舒韵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