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年,沐浴着春日的暖阳,连日来,记者穿行在淮南市乡镇的田畴上,随处可见农民们在平田整地,铺地膜,拉运农家肥,村道上满载化肥的农用车来往穿梭,农民朋友忙得不亦乐乎,一幅火热繁忙的春耕备耕大幕正徐徐拉开。
忙购农资备农具
2月21日,是三和乡集镇的赶集之日,一大早,来自周围四村八乡的乡亲们就云集到集镇上购买化肥、复合肥、农药,备农具等。上午10时30分左右,记者走进一家农资销售店看到,10多名农民正在争相购买化肥和复合肥。店主张老汉告诉记者:“年初五以后,购买农资的农民就开始渐渐多了起来,虽然每包化肥、复合肥的利润只有几元钱,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多销售些,另一方面是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如此一来,我们每天的销售量很大。”
在一农具摊点,购买铁锹、锄头、泥抓、扁担等农具的农民络绎不绝,销售者忙得不亦乐乎。在路边的一电焊铺里,一位60多岁的老电焊工师傅正焊接犁头、锄头等。“请帮我先焊一下。”“是我先来的……”三三两两的农民们争先恐后地说。这位姓张的老师傅是一名曾在矿上干了30多年的退休工人,他不停地擦着脸上的汗水,忙而不乱地工作着。一会儿工夫就焊了8把锄头。一位叫张军的农民说:“现在买一把锄头要10来块钱,请这位老师傅焊一下才1元钱,且焊得牢实,跟新的一样,划算得很,所以来这里焊接的人特别多。”一位刚焊好几把农具的老汉告诉记者,他当天把农具准备好,第二天就要把家里的蔬菜大棚拆掉,准备种其他的作物。他说:“家里的蔬菜大棚连续种了好几年蔬菜,土地的肥力下降了,今年不种蔬菜了,轮种两年其他作物,两年后再种蔬菜,这样蔬菜的收成会更好。”
农民拿工资种地
2月21日,潘集区泥河镇后湖村。在一块田地里,10多位村民在翻土,他们说,自家的土地入股到专业合作社了,现在是给合作社打工,每天干活还能挣劳务工资。
干着活的村民们有说有笑,一位妇女对记者说:“现在干活没压力,只管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收成好坏,工资都一样,我们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过日子了。”站在一旁翻土的另一位村民很是赞同,她还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种水稻,一亩地一年除去人力物力基本没什么效益,现在土地入股了,除每年领取的青苗费外,还能获得分红和在园区内的劳务工资,划算多了。”
潘集区泥河镇后湖村是一个塌陷区,按照精心设计土地流转经营方案,确定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案,提出了“三不三明显”的发展目标:土地权属不改变,沉陷土地不荒废,失地农民不失业和生态环境明显恢复,土地产出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从而形成了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反响的“后湖模式”。目前该村已有200多农户以自己塌陷的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把整理出的田和鱼塘出租给致富能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经营。入股成员除每年领取的青苗费外,还能获得分红和在园区内的劳务工资。
机械化助力春耕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时节,也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记者2月21日来到凤台县顾桥镇,看到许多农民朋友已经早早地下地干活,开始了虎年的春耕。
“先除草,后除病虫害,然后再由镇里统一施肥、播种、全部机械化生产操作,我们就等着收获了!”顾桥镇王庄村的王玉进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他的11亩田地种上了从镇里统一购进的小麦新品种“烟农19号”。这个品种的小麦具有产量高、抗倒伏、抗病、抗冻等优点,预计可以产出小麦5500多公斤,加上今年国家对粮食收购价格的调控,他估算了一下,加上一季水稻,自己在2010年能有近万元的纯收入,相较去年能增收近20%左右,而自己每亩的投入却只有180多元。据了解,今年顾桥镇共播种3100亩小麦,春节一过,已经有近80%的农户开始了春耕工作,相关部门也先后投入800余台次机械设备助力春耕,并实施统一购种、统一施肥、统一播种,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成本,许多农户也纷纷盘算着过完元宵节后,外出打工赚钱。
“今年春节,我们村很多人都体会了一把看书的乐趣,村里的‘农家书屋’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大家都在心里较着劲,看看2010年谁的亩产最多,谁的收入最高。”王玉进告诉记者,往年春节,大家除了走亲戚外,就是在家里和朋友喝酒闲聊。如今,“农家书屋”成了农民朋友业余生活的好去处。春耕在即,许多农民朋友也把阅读一些增产的科技书作为春耕前的必修课。当地的农技部门也对今年的春耕实行跟踪服务,将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发布天气、病虫害等各种信息,让农民朋友及时掌握各种有利时机,进行田间科学管理,增产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
种植户推新品种
与大多数种地农户不同的是,潘集区架河乡杨集村的村民苏西伟仍然把特色蔬菜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这不,年一过,苏西伟又在他的50亩承包田里支起了塑料大棚。
“去年受了风灾,自己几十亩大棚一夜被掀翻,损失了9万余元,但是乡镇府却给了我鼓励和支持,今年我又投入了9万多元,开了20亩大棚。”苏西伟告诉记者,今年他开始尝试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在年前通过省农科院,从陕西省农科院引进了产量较高的洋葱新品种进行试种,为此,他花费了2000多元,并开设了约12亩地进行栽种。种植早熟、高产、食用性好的马铃薯“早大白”和“荷兰15”两个品种,也是他今年的又一尝试。“洋葱和土豆在今年“五·一”就能上市了,也让市民尝尝新品种的口味。”据苏西伟介绍,下一步,他还打算在大棚里种植他最拿手的羊角酥瓜、嫁接苗西瓜等新品种水果,以及两种反季节上市的特皖菜豆,预计全年承包地总产值能达到20万左右。
2008年被评为“百名科技新星带头人”称号的苏西伟致富路上不忘乡邻,今年全家不仅齐上阵,还雇佣了同村的5名剩余劳动力。“现在趁着雪化后土地湿润,开始施返青肥,有利于洋葱等作物的生长,如果今年没有什么灾害天气,不仅能把去年的损失弥补回来,还能净赚不少呢!”苏西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记者 李 钧 李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