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少数政府官员回避、拒绝、害怕舆论监督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不愿接受舆论监督的官员不外乎一是要面子,二是担心被媒体曝光后影响自己的政绩和仕途。
今年10月下旬,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上海浦东、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干部学院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就领导干部接受监督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既是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领导干部要摆正个人和组织、个人和群众的关系,真心实意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敢于和习惯于在舆论监督下工作(据中新网报道)。
笔者作为一名肩负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记者,在读过中组部领导这段讲话后,颇有幸运之感觉,究其原因是,近几年来,咱淮南市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但能够以豁达的心态接受舆论和广大群众的监督,而且他们对舆论监督涉及的关乎民生民计、市容市貌的问题,还时常亲笔批示,亲自过问。仅以今年本报热线新闻所曝光的有关民生民计的问题为例,市委市政府领导就及时向有关部门作出批示达30多次。由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舆论监督,致使许多关乎民生民计的难题得到妥善解决。
毋庸置疑,淮南市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对待媒体监督的态度是开明的,他们为了百姓的利益,不怕“家丑外扬”,更不怕丢面子,影响政绩。掏句心里话,有了这样开明、豁达的领导,既是媒体之幸,更是百姓之福。
写到此,笔者难免又产生这样的感慨: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官员能领悟到舆论监督中的真谛呢?
可以说,勇于接受新闻监督并没有完全成为官员们的自觉行为。当有些官员看到自己所主管的部门因工作出现了失误被媒体曝光后,不是痛定思痛,而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甚至大发雷霆。试想,这样的官员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吗?
在大力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笔者认为,各级官员在行使公共权利时,不但要勇于接受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更要善于通过舆论监督来纠正错误、化解难题。
既然世上人无完人,我们也没有理由苛求官员在工作中没有“瑕疵”。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自己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就要勇于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
(登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