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她孤身一人带子讨饭来到淮南;30多年前,她为儿治病愁白了头;大病之中,她心中挂念的是儿子;为了患病的儿子,她奇迹般地康复出院又继续着日复一日的操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当读起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感叹,这世上,或许只有母爱是最最无私的,最最温暖和伟大的;而当你知道了家住谢家集区的老人胡业珍的故事后,你就能感受到,她将母亲和母爱的定义做了最为深刻、最让人动容的诠释。
50年前,带子讨饭来到淮南
大约50年前,胡业珍的家乡长丰县水家湖闹起了饥荒。胡业珍说,那个年月,真是一口饭救活一个人啊!胡业珍共有四个孩子,因为没有粮食,有三个孩子相继饥饿而亡,剩下一个儿子也奄奄一息。更令她难过的是,一天她出门去亲戚家看能不能弄点吃的,回来时却发现丈夫已经饿倒在了路上撒手而去。抹干了眼泪,她把讨来的一口饭全部喂给了她最后的希望——小儿子代小友(化名),孩子得救了,那年孩子才7、8岁。家乡太难了,胡业珍带着孩子一路讨饭来到淮南市谢家集区,就在谢一矿附近找了个地方,搭个棚子,算是住了下来。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靠什么生活呢?但为了儿子,胡业珍什么苦都愿意吃,生活一直是极端清苦的,现在90多岁的她也记不清了,只知道反复说:“什么活都干,就是为了孩子填饱肚子,苦啊!”话语不多,听了,却让人无比心酸。
30多年前,为儿治病愁白了头
饱一顿饿一顿,胡业珍熬过了最困难的几年,儿子也渐渐长大了,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是一想到儿子,胡业珍还是充满了希望。慢慢的她做了点小生意,在谢一矿旁卖“花里膏”(音),本小利微,勉强度日。如今30岁以上的人肯定对这种食品有印象,似乎是年糕切成片状在爆米花机中爆出来的,味道甜,入口很容易化。此时已经成长起来的代小友也可以帮着妈妈做点事情了,母子二人虽然艰难,但对胡业珍来说,那些日子可能是她这么多年来最开心的时光了。不久,代小友谈了个女朋友,胡业珍更是满心憧憬着……但天有不测风云,小友在情感问题上出现了波折,短短的时间里,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被送进了医院。此时的胡业珍如同遭了晴天霹雳一般,居委会同情她,就给她解决了小友看病的部分费用。就在那段不长的日子里,胡业珍愁白了头。小友出院了,但却永远留下了后遗症,时不时地要发病,一发病时除了胡业珍谁也不认得,街坊邻居都有点怕。天天,胡业珍就守在小友身边,好生活离她越来越远了……
大病时 仍然想着自己的儿子
极度贫困的胡业珍从那时起就成了居委会救助的对象,时间荏苒,胡业珍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成为“三无”人员。居委会都换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换了多少茬,他们已经把照顾胡业珍母子作为自己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了。1997年,代小友46岁了,胡业珍母子俩吃到了低保,说起第一次拿低保金,胡业珍清清楚楚地记得是120元。“心里哪能不高兴呢!”胡业珍说起这些,苍老的脸上泛着红光。随着代小友的病逐渐稳定,胡业珍就在谢一矿门口摆了个小摊子,卖上点针线、扣子之类,她并不是要赚钱,而是让代小友去看摊子,因为她觉得,让儿子做点事情比呆在家里强,希望这能对他的病情有好处。这样的生活从那时起,已经持续了12年,每天胡业珍的任务就是送代小友摆摊,自己上街买菜、回家做饭……2009年,胡业珍老人已经93岁高龄了,“懵懵懂懂”的代小友也58岁啦!然而代小友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胡业珍也正如一个永远不会老的妈妈,她一如既往的照顾着小友,为他做饭,洗衣裳……
2009年11月1日,7点多钟,胡业珍突然发病,邻里的一对夫妻看到老人突然出现的状况,感到不妙,立刻跑去通知街道管理处。街道工作人员马上赶到现场,看到老人情况危急,就忙打车把她送到医院。老人此时正在死亡线上挣扎,从1日晚上送进医院到第二天上午,老人仍然没有苏醒。守护她的街道工作人员焦急地等在抢救室门外。终于,下午3点多时,老人醒过来了。她终于度过了危险期。大家高兴极了,有一个工作人员甚至掉下了眼泪。多年的照顾,街道人员已经和胡业珍有了深厚的感情。胡业珍醒来了,她第一件事情就是问自己的儿子怎么样了,街道人员对她说都安排好了,叫她不要担心,但是她放心不下啊,她一定要回去,回去看她的儿子,当时在场的街道工作人员无不动容。儿子是她活下去的动力……
奇迹般康复 继续和儿子相依为命
在医院住了两天,胡业珍奇迹般的康复出院了,又回到了儿子身边与他相依为命。社区主任王英深有感触地说:“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她患病的儿子!”是啊,她除了儿子,还有什么呢?住的是几十年前的房子,虽然几经街道修理,但仍破旧不堪。一伸手就能摸到屋顶,四面没有一个窗户,一进门就能闻到浓重的潮湿味,家中的12口寸黑白电视是不显像的,唯一的电器就是街道救济的电饭锅;穿得是别人救济的衣服;能为老人排解寂寞的只有那七只流浪狗了,自己没有多少吃穿的胡业珍竟然收养了七只流浪狗,因为善良的老人看到这些无家可归的狗儿就不忍心赶走它们,省下一口饭喂养它们长大。七只流浪狗也总爱围在胡业珍周围撒欢,狗儿们很喜欢这个家。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拖着瘦弱的身体还要为孩子做饭,洗衣,还要担心孩子的冷暖,酷暑严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穿越两个世纪的母爱哦,看似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
[呼唤]:更多志愿者照料像胡业珍那样的“三无”人员
“胡业珍老人太可怜了!”谢家集区低保中心主任孙婕见到记者第一句话就这样说。“但是,我们也很愁,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员去照顾她?资金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让人头痛的是照顾他们的人员不够的问题。”孙主任介绍,全区城镇“三无”人员共300多人,分布在各个社区。平时,主要由街道负责照顾他们。但是,街道管理的事情太多,照顾“三无”人员,只是工作的一项。他们只能定时去看望,每天都在这些人家里照顾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胡业珍老人社区的工作人员,就是每天去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而老人住的新中社区,有十几位“三无”人员。
为什么不把他们送到养老院或敬老院这样的地方呢?孙主任也给记者做出了解释,养老院在本市都是私人办的,需要收费,而敬老院则是针对农村“五保”。这些“三无”人员,多数都是一生未婚,等到他们年老体衰,生活无法自理时,谁来照顾他们成了社会的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需要得到社会关注的问题。
蔡家岗街道民政办主任胡文化向记者介绍说,像胡业珍老人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但街道的能力实在有限,即使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她希望能成立志愿者这样的团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去照顾这些孤寡老人。
[记者调查]
据了解,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人员叫做“三无”人员。为了了解目前淮南市“三无”人员的具体情况,记者从淮南市民政局市低保管理中心的副主任邢晓红那里了解到一些情况。
截止到今年10月份,淮南市“三无”人员人数共计2954名。目前,这部分人群享受的政策有两项:第一项是,全额享受城市低保并上浮百分之二十的权利,近几年来都是如此实行,大大保证了“三无”人员的权益。第二项为,享受城镇居民医保费用全免的政策,即有全额的医疗保障,看病所需的费用均由政府来承担。目前“三无”人员是一个非常受重视的救助群体,在社会上的弱势人群当中,算是享受政策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也是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点保障对象。
记者另外了解到,虽然“三无”人员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但是不少“三无”人员还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是对于一些生活上无法自理的“三无”人员,相对应的做法是,他们可以享受两倍的低保政策,如果有养老院愿意接收,政府则把这两倍的低保金给养老院。
记者提出疑问,有些“三无”人员虽然没有法定赡养人,但是如果有间接亲属、朋友或者邻居愿意供养他们的话,这些人员的权益是不是还同样享受呢?邢晓红表示了肯定:他们所享受的政策还同样成立,上述的两项政策他们仍然一直享受。
图一:93岁高龄的胡业珍老人正在做饭。
图二:流浪狗在胡业珍的家生活得很快乐。
(记者 陆士宇 付莉荣 实习生 鲍蓓蓓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