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以前出行是走路,条件好的人顶多骑个脚踏车或坐个长途车。到田家庵那就是进城,一年难得去几次,因为去一趟,一来一回得花一天时间。现在呢,你看这路多宽,多平坦啊,汽车又多,别说去田家庵了,就是到外省外地也很方便呀。”说起这些年来潘集交通的变化,家住淮潘公路附近的60岁村民刘克好及53岁村民王雷沧桑的脸庞满是笑意。
前身,淮潘公路是条无名的碴子路
“我住在这里已经30多年了,以前这里哪能称得上是路呀,到处是黄土,我们都称它是土马路。直到1973年,因为潘一矿在此建矿,需要运输设备,所以当年9月份,潘集区组织沿路20个生产大队的7000余人,出动2000多辆架车修路,不到3个月就完成了修路任务。那时修路真困难,没有什么机械,也没有什么设备,主要靠人手工作。而且说是修路,其实就是在黄土上铺石子,建好的路俗称碴子路。当时这条路也没有名字,但好歹潘集有条像样的路了。”刘克好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他家就住在淮潘公路旁,提起当时的碴子路有多宽,老人说,没测算过,应该不是多宽。而在淮潘公路边做生意的王雷说:“我告诉你有多宽吧,两辆车并行都不一定能错开,还没有人行道、慢车道。不过那时别说车了,连人都不多,赶个集都得走上1个多小时,到田家庵只有一趟长途汽车,一大早去,下午都不一定能回来。”
变身,柏油路成为有名字的水泥路
碴子路因为种种原因很难承担起运输任务,于是从1978年开始,淮潘公路进行了改建,由柏油路取代碴子路,路面宽度基本上没变,只是在路两侧增加了梧桐树。虽然是条路,但走得人还是不多,尤其到了傍晚以后,黑漆漆的马路更是空无人烟。“那时这条路两侧只有几间茅草房,”王雷说。
1997年,为了让田家庵区和潘集区能够很好的衔接,尤其是淮潘公路部分路段和225省道重叠,于是淮潘公路正式开工建设,改建后的淮潘公路全是水泥路,因为这条路是潘集市民前往淮南中心城区唯一的一条主干道,于是淮潘公路这个大气又响亮的名字便在潘集市民口中传播开来。而这时,公路两侧的茅草屋也由新盖的小瓦房代替。“这时的小瓦房已经用于开商店、开饭馆等,人们手里有钱了,不仅有脚踏车,还有摩托车,到田家庵太方便了。有的人不是盖房就是买房。我开了个维修铺,虽然活不多,但吃喝不愁,现在不仅是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刘克好老人说从10年前开始,他的生活便开始有了很大改善。交通的便利给市民带来了很多好处,出行方便了,购物方便了,生活也方便了。
升级,淮潘公路改扩建后华丽变身
如今的淮潘公路总长34公里,从安成铺转盘至蒙凤公路,40米宽的路面由混凝土铺设。如何缓解对外交通,提高潘集形象,淮潘公路改扩建工程也在今年4月份开始启动,这次的改扩建工程分3个路段,全长11.243公里,扩建内容为在现有15米宽的机动车道两侧各加宽3.5米的混凝土路面,开成上下6车道的快速通道,机动车道外侧各建设3米宽绿化隔离带,绿化带外侧设计预留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如今,改扩建后的淮潘公路路面平坦宽广,待栽种的植被也由梧桐扩展为金边黄杨、雪松、麦冬等十多样树种。公路两侧一幢幢商住楼拔地而起,零星掩埋在商住楼间的小瓦房还残留着10多年前的气息。“现在的变化太大了,坐车到田家庵只需要半个多小时,打的也不过20多分钟,现在路好了,到哪都行。以前,路上都没什么车,也没什么人,现在这路上的车都比那时的人多。而且到了晚上路灯一亮,也让行人觉得安全多了。”刘克好老人看着淮潘公路上来往的车辆高兴地说。
“我的儿子就要结婚了,为他准备婚礼时,就想到自己那时结婚什么都没有,而现在不仅有了住房,有了存款,孩子要啥都能买得到,现在的生活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起早贪黑地忙,哪能想到会有一天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这条淮潘公路见证了我们潘集区人民的新生活。”王雷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发自肺腑地向记者表达一个潘集人的心声。
(记者 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