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砰哧,砰哧,砰哧……”通红的炉火旁,两个男人挥舞着手臂敲打着铁坯。如今很难见到的打铁铺,依然在田家庵淮河码头的大坝下燃烧着火焰。
打铁铺的炉火何时点燃,现在已经没人能够准确说出它的时间。84岁的张洪恩老人从小就生活在打铁铺旁的街道。说起打铁铺,老人娓娓道来。
老人说,在他小时候,就有打铁铺了,他还经常去看铁匠们打铁。他听当时的老人们讲,很久以前,有个姓田的人家在淮河岸边搭起了一个庵棚,卖一些日常杂货,人们便将此地称为“田家庵”。后来行走淮河两岸的船民们常常上岸在“田家庵”里歇歇脚置办些用品。久而久之,歇脚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人也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就有铁匠们架起炉灶,为船家打造必备的锚、链等物。于是,“田家庵”周围便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集市,形成了一个村落。
“这儿就是现在田家庵区的发源地,田家庵就是这样起名字的!”回忆起往事,张洪恩老人仿佛回到了从前。
“当时这地方太繁华了,是市中心!”老人继续念叨着。“在这一片地方,比我年龄大的人好像没有了,我现在住的这房子也是最老的了。”
老人现在的住宅,是一幢青砖青瓦两层小楼的一部分。虽然楼体已残破不全,但青砖砌成的大拱门依然留下了半边,一根斑驳的罗马柱依然支撑着半边拱门,显示着昔日的气派。“这是当时最著名的建筑!”老人向我们介绍。
老人的住宅南面十米远处,是一座大礼堂似的建筑。
指着“大礼堂”正面大门,张洪恩老人对我们说:“这里是候船室。”抬头仰望,隐约之中“候船室”三个大字依稀可辨。
老人介绍说,淮南解放初期,政府就在这里整修码头,并建造了宽敞的候船室供人们休息、等船。那时汽车火车极少,田家庵地区的人们到外地大部分都是乘船。他回忆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候船室还继续使用着,人们依然可以从这里乘船去淮河边的各个城市。
如今,候船室早已停用,宽敞的大厅被分隔成几个房间住进了人家。人们在这悠闲地打牌、喝茶聊天,往日的繁华已恍如隔世。
与候船室同期建造的还有许多重要建筑,当时的淮南市政府办公大楼就是其中之一,它距离候船室大概有步行十分钟的路程。市政府的对面是人民银行,旁边是人民法院。
“当时刚刚解放,到法院离婚的人挤满了法院门前的街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74岁的陈兴汉老人有一刻陷入了沉思。他紧接着解释道,当时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寡妇改嫁,允许娃娃亲、童养媳等旧式婚姻解除婚约,这在解放前都是不可能的。
同候船室一样,当时的市政府大楼历尽繁华之后,如今也是静悄悄的。偶尔有行人从门口走过,似乎已不知这座大楼往日的荣耀,只是不远处打铁铺中的炉火依然映红着汉子们的脸庞,“砰哧”、“砰哧”的敲打声依然在每天响起。
图一:打铁铺依然炉火通红
图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市级机关办公大楼
(记者 王刚 苏国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