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图片新闻 > 城为绿染 彩带串珠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城为绿染 彩带串珠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9/9 0:28:4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世纪60年代,淮南依路栽树,裸露的黄土,单一的绿色,简单的构造,谈不上城市绿化。进入80年代,淮南人均公共绿地达到近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近12%,绿地率近4%。转眼来到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逐步体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把淮南园林绿化推向了高潮,2007年底,淮南市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截至2008年底,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0%、绿地率达到37.41%,如今的淮南已旧貌换新颜。而今年,淮南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又规划了“六大城市公园”,改造了龙湖公园,淮河之畔这颗亮眼的明珠将更加璀璨。

      六十至七十年代——绿随路建 有路皆绿

     “淮南的麻雀都是黑的”,在过去,这是形容淮南最典型的一句话,因为淮南是一个缘矿建市的能源城市,煤灰炭粉洒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当时管理城市绿化的只是淮南市政公司下属的一个绿化队,10多个人,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也无多少资金,称之为绿化不如说就是集体栽树。在上世纪60年代,淮南也无多少路,淮滨路、淮舜路就算是较早建设的马路,绿化队的工人们便是随着路的修建而栽树,当时栽种的树种也很单一——法梧,因为法梧的生命力强、适应力强,价钱也较便宜,便作为行道树栽种在道路两侧。蓝的天,绿的树,黄的土,黑的煤,这也就是60年代淮南的城市写照。

      淮南龙湖公园建成较早,它也是当时城市绿化较为集中的地方,1957年建立的龙湖公园根本没有想到在园内建立什么建筑小品,也没有想到要如何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只是找了一块空地,以树为主,栽树圈地,园内大片大片的树木也就形成了早期的龙湖公园。除了龙湖公园,当时全市几乎没有一处街头绿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只是“一双鞋”那么大。

      八十至九十年代——一路一树 一路一景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淮南城市绿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81年淮南市成立了淮南市园林管理处,1984年洞山中路大会战,拉开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序幕。洞山中路上栽种的行道树除了法梧,又增加了广玉兰树种,人行道外排绿地绿化也增加了水杉、桂花、雪松等树种,虽然栽种密度大,但作为当时的淮南已经开始重视城市绿化,不是单一的栽树了。除了栽种行道树和人行道外排绿化,80年代还增加了分车带绿化,也就是现在分车带绿化的雏形,用小石块与小灌木栅起2米宽的分车带,没有造型,没有修砌,直接把月季花种植在分隔带里的黄土上,极其简易。

      80年代,龙湖公园的绿化也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建设。市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初步形成道路网络绿化,随着公园的发展,第一块街头游园——洞山路游园(文化广场)也随之建成。

      1994年,陈洞路立交桥游园开始修建,当时负责陈洞路立交桥游园建设的是如今已退休的园林处总工程师居定安,居定安介绍说,从设计到施工,陈洞路立交桥游园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游园就是让人休闲的地方,主要还是以绿化为主,种的树种也是以易打理、生长快、适应力强为主,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面。

      也就在这二十年间,淮南的绿化已不单单局限于绿色,乔灌花草相结合,每条道路都有了自己的一张名片,像朝阳路上的香樟树,人民路上的栾树及部分道路上的合欢花,花红树绿,五彩缤纷。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淮南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一双鞋”扩展为“一张报纸”。

      二十一世纪——城在林中 人在景中

      2002年初我市开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大手笔绿化,高标准建设,精心打造山水相依、彩带串珠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市绿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并于同年颁布了《淮南市城市绿化条例》、《淮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年我市获得了“安徽省园林城市”称号。2006年11月,淮南市园林管理处变更为淮南市园林管理局。2007年修编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定了“依山傍水,一环一心三带三楔四脉,彩带串珠”的绿地布局结构,并实施《淮南市城市绿线规划》。同年2月,大型城市湿地十涧湖成功申报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同年3月,淮南市实施市矿统筹,开始对全国最大资源枯竭矿区“泉大”地区进行环境修复和综合开发治理,该项目总面积22.2平方公里,总投入100亿元,为国内煤炭城市资源枯竭矿区沉陷治理和矿山全生命周期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为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模式。

      截至2007年底,我市已建成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4A级旅游景区于一身的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舜耕山及国家森林公园、3A级旅游景区上窑山和以万亩芦苇荡、千亩荷花淀而闻名、被誉为“华东白洋淀”的3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焦岗湖,呈现出“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湖光山色相辉映、山水林城融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被誉为山水间的“能源之都”。淮南市和凤台县分别通过建设部检查验收,2008年2月分别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县城”,为淮南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活力、打造沿淮城市群独具魅力与活力的宜居城市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未来——五彩淮南 多姿多彩

      2009年,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我市又规划设计了淮河、洛涧等“六大城市公园”,龙湖公园全面改造,让淮南这个美丽的城市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如今的淮南,一条条纵横交错、宽阔明亮的城市道路上,各具特色的行道树和绿化带,宛如一条条漂浮的彩带,一个个城市公园、广场竞相生辉,一座座城市雕塑主题鲜明,花坛游园、街头绿地犹如一颗颗美丽的明珠洒落城市街头,庭院小区多姿多彩、芬芳四溢。上窑山、舜耕山、八公山“三山鼎立”,淮河、高塘湖、瓦埠湖“三水环绕”。城市湖泊、湿地星罗棋布,犹如城市一颗颗的绿肾、绿肺和绿心,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新鲜氧气,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这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市的天然供氧中心。

      回顾60年来的历史巨变,一个“城为绿染、绿为水润、水为人利、人为自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良性生态循环正在形成,一个市政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现代化新淮南正展示在世人面前。当前,淮南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逐步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图:社区广场美如画

(记者 王玲 孙鸿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