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山区的孩子们, 我们真想帮帮你!”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山区的孩子们, 我们真想帮帮你!”
【字体: 】 发布时间:2009/6/4 0:03:2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薄薄的心意藏着深深的祝福—— “山区的孩子们,  我们真想帮帮你!”

       “我们,衣食无忧,每年还会添置新衣服,款式不好看了还会嫌弃;他们,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论冬夏,衣服都破旧不堪。我们也许没有很多钱,但我们可以把一份份小小的心意转给需要它们的人。”这是安徽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真挚话语。一群大学生,他们偶然间从网上看到了山区孩子的照片,他们不仅坚定地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了山区学校的负责人或老师,发动所有能发动的学生捐款捐物,他们还将自己筹得的衣物和学习用品送向甘肃等省的边远地区。六一前,在这些充满着温謦的衣物刚刚插上爱心的翅膀飞向山区时,记者采访到了这群学生。

      不知从何时起,一份名为“心系山区”的帖子在网上传播甚广,各大网站都纷纷进行了转载,数十张边远山区的孩子照片让人们触目惊心,一群年幼的孩子穿着破的不能再破的衣服和鞋子,在寒冷的冬季,在低矮的平房前站成几排,跟着老师读课文;一个衣衫单薄的四五岁的孩子,背着柴禾,拿着斧子,蹲在冰天雪地的路上休息……他们冻得通红的脸、生着冻疮的脚和无助的眼神,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为之动容。

      安徽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学生,也就是此次捐助活动的负责人李楠告诉记者,她是和同学们在今年3月份查资料时无意间看到这些照片的,回到宿舍后,照片中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无法释怀。她说,这些孩子们的困境让人无法想象,大山里土地异常贫瘠,气候寒冷,粮食产量很低,到县城最少也有100公里,四川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有一个小村子,全村近100户村民,竟然有60%是贫困户,10%生活困难,过着居无安,食无饱的日子,他们特别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援助!说到这里她哽咽了,“我必须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她想到此便和学生干部们商量,根据网上提供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他们挨个打电话去查去问。有很多电话都无人接听,他们隔一段时间就打一个,并且用写信的方式将他们的愿望寄到这些需要帮助的地方——甘肃、宁夏、贵州等地,可是,由于地方实在偏远,有几个村子甚至半个月才会去一次邮差,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仍然一封接一封写,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几个偏僻的山区有了回音。甘肃省会宁县老君坡乡柳岔村下队社、会宁县杨集乡邢坪村石岔社柳岔小学以及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小学先后有了消息,老师们在电话里感动得不知说什么。

      李楠说,会宁是全国有名的状元县,但是却非常贫困,希望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能够伸出手去帮助那些衣食无着而又想上学的孩子们。他们将此次捐赠活动定名为“感动,更要行动”,4月份,他们花了几乎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宣传,动员和筹集,学生们的衣物源源不断地塞进了募捐箱,学生们的零花钱和生活费也变成邮资成为爱心的翅膀。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数百斤的衣物、学习用品和书籍带着学生们满满的爱和祝福飞向了甘肃和贵州的边远村落,“我们想看到山区的孩子们露出笑脸,不要那么痛苦、无助和迷茫。”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

(记者 付莉荣)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