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庄村的“双面”振兴密码
颜值焕新绘底色 文脉铸魂谱新篇
晨曦与晚霞,共同见证着一个皖北平原村庄的蝶变。大通区洛河镇王庄村,这片深植于沃野怀抱、占地115公顷的土地,南邻国庆东路,北望悠悠淮河,坐拥便捷交通之利,实有1700余亩良田滋养着世代村民,正以其雄心壮志,精心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秉持“为民创建、共建共享”的初心,这里铺就的不仅是一条条平坦的道路、焕新的屋舍,更是一条物质丰盈与精神丰沛交相辉映的共荣之路。
筑基铸魂聚民心
王庄村“两委”深知文明创建关乎村民利益和村庄品质,坚持思想引领,通过经常性学习与讨论,提升政治素养和担当能力,夯实思想基础。村党委强调将理论融入实践,引导村干部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带头作表率,将“为村民服务”转化为解决难题的实际行动;同时组织党员参与文明实践,在服务群众中锤炼党性、提升品德。
这一系列工作使王庄村形成了“讲规矩、办实事、促团结”的好风气。这种植根于思想、见于行动的好风尚,凝聚了人心,为文明创建注入活力与思想保障,奠定了全面振兴基础。
焕新提质惠民生
自2022年7月起,王庄村启动了一场惠及全体村民的基础设施升级革命——
暖心服务无“碍”化:村委会大院经改造,贴心增设无障碍通道、专用卫生间、轮椅及残疾人停车位,彻底打通了特殊群体参与村务、享受服务的“最后一米”,让关怀触手可及。
文明实践站展新颜:针对外墙斑驳、设施杂乱的问题,在市区包保负责人的精准指导下,实践站内外墙面焕然一新,五大功能室规范有序,制度展板布局清晰,志愿服务台标识醒目。改造后的实践站成为了村民便捷参与志愿活动、汲取精神滋养的明亮窗口。
村史记忆焕新生:村史馆实现了从无到有、由陋至精的蝶变。村“两委”干部遍访耆老、广搜史料,潜心编撰《王庄村简介》与《大事记》,深情记录村庄发展脉络;老同志们的慷慨捐赠,让一件件承载历史的老物件在此安家;新建的58平方米宣传展厅,全方位展现王庄村百年奋斗历程,成为凝聚乡愁、传承文脉的重要地标。
路畅景美宜居地:面对道路破损、绿化凋敝的困境,王庄村借文明创建东风,补植苗木32287余株,更新路缘石460米,在主要路口绘制460平方米文化墙,修补沥青路面836平方米,并重新施划道路标线。村庄环境由此实现“路平、景美、标识清”的华丽转身。
线缆入地解“心”忧:在相关部门协调下,供电、电信、移动等多家单位联动,整治杂乱架空线缆3826米,同步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实地解决各类难题,让村庄“天际线”更清爽,村民心头更温暖。
德润心田育新风
王庄村深知,真正的文明不仅在于宜居的“面子”,更在于丰厚的文化“里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一核心阵地,村内大力弘扬爱党爱国、诚信友善、孝老爱亲、文明和谐的淳朴乡风——
传统节庆续文脉:村“两委”精心策划“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清明、端午等重要节点,组织村民及辖区企业共同参与,让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连续12年向全村80岁以上长者及计划生育“两女户”发放节日慰问金,并连续2年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购买意外保险,以实实在在的敬老之举传递温情。
村史育人强认同:凝聚着老党员、老村干心血的村史馆是王庄人的精神殿堂。馆内陈列的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文字、一件件旧物,宛如穿越时光隧道,唤醒村民心底的集体记忆与归属感。村里精心培育了一支由熟悉村情的老党员、村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宣讲队伍,以村史馆为讲台,讲述红色故事,重温奋斗历程,将这里打造成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激发后代不忘先贤、建设更美家乡的澎湃动力。
宣教活动润无声:村党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村里每月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科普教育、法律援助、交通安全、普法宣传等多元活动;结合传统节日与农闲时节,每年精心举办“我们的节日”、乡村运动会等特色活动超120场次,春风化雨般将文明理念、政策法规、科学知识送入千家万户,持续提升村民整体素养。
一村芬芳引春色
虽然王庄村文明创建成果丰硕,但村“两委”清醒地认识到,对照村民新期待仍需持续努力。未来,该村将继续深化文化浸润工程,着力提升村综合素质,在巩固现有成效基础上,不断探索文明乡村建设新路径、新内涵,矢志将王庄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典范。
荣膺“全国文明村”非终点,而是新起点。村里锚定“数字文明”蓝图,一系列提升举措蓄势待发——智慧村务、数字便民服务等项目将加速落地。“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我们要让‘里子’跟‘面子’一样美。”王庄村党总支书记的话语,亦是淮南乡村的共同追求。
王庄村的蝶变是淮南文明创建的生动缩影。从无障碍通道的细微关怀,到村史馆里老物件诉说的光阴;从青砖黛瓦间绘就的文化墙,到广场上洋溢的幸福笑颜……文明的种子,已在淮南沃土蓬勃生发。
(记者 罗静 焦孝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