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我市多举措防范应对自然灾害风险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我市多举措防范应对自然灾害风险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6/4 8:34:2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构建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取得积极成效。

为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我市健全工作机制,整合设置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建立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常态与非常态下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建立健全与水利、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间灾害事故应急联动,凝聚工作合力。与此同时,我市还以气象、水文预报预警为先导,及时开展会商研判,进行针对性部署。建立“市县乡村”4级1435名灾害信息员体系,完善预警响应联动机制,制定实施细则,实现“预警-处置-反馈”闭环管理。

我市倾力打造指挥体系,建成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整合高速公路、旅游景点、江河等5万路视频监控资源并联通各县区和39个重点乡镇,做到实时调度部署、实时会商研判。新建固定基站14个,配备指挥通信车一台、卫星便携站2台、手持终端65部,基本建成“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同时,建成点面结合、辐射全域的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共储备棉被、移动照明系统、帐篷等13类救灾物资5.37万件。利用国债项目为基层队伍配备浮艇泵、打桩机等抗洪抢险救援装备2023台套,现已前置至县区及部分乡镇抢险队。 

 (记者 鲁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