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新农人赋能新农业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新农人赋能新农业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4/24 9:13:5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谷雨时节,走进焦岗湖镇曹集村香菇种植大棚里,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一排排菌棒整齐罗列,菌棒上菌丝旺长,朵朵菌菇个大肉厚、肥硕饱满,长势喜人。曹企龙和家人穿梭在菌架间忙着管理菌棒,采收菌菇,现场一派忙碌而祥和的劳动景象。

春菇绽放,香飘四方。90后曹企龙大学毕业后,扎根家乡学种香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等食用菌产业,现在已经小有规模。基地占地50余亩,配套建设了菌棒加工、接种、鲜菇冷藏等车间,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和村民收入的有效来源。

“大学毕业后我就想着回来创业,刚开始到河南学技术,一年来往十几趟,当年投资当年就见利了,现在,我们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带动100多户种植户,不止淮南,还有阜阳、亳州等地的都有。一开始只有20多个棚,现在50多个棚。”曹企龙涉足香菇种植七八年,谈起经历感想颇多:“现在,我不仅免费向周边群众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还共享销售渠道,助力更多乡亲实现富裕。”

太和县倪丘镇村民张非洲前来向曹企龙学习,回乡后创业,也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等食用菌产业。“我现在已经建起了10多个大棚,年收入能达到40多万元。”张非洲兴奋地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毛集实验区立足实际,将香菇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措施,推动香菇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创优发展环境、制定激励政策等,积极吸引“新农人”“新村民”发展创业,各类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阔步向前。

“曹企龙作为一个90后返乡创业青年人,在他创业之初也遇到很多困难,区农业部门请了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多次进场指导,在资金上协调各大银行进行贷款扶持,农业局每年都安排他走出去学习积累经验,同时在生产方面严格把控农产品实用标准。下一步,毛集实验区将大力宣传返乡创业青年典范,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涉足农业领域,为毛集发展作出贡献。”毛集实验区农业局蔬菜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 刘银昌)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