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走进焦岗湖镇曹集村香菇种植大棚里,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一排排菌棒整齐罗列,菌棒上菌丝旺长,朵朵菌菇个大肉厚、肥硕饱满,长势喜人。曹企龙和家人穿梭在菌架间忙着管理菌棒,采收菌菇,现场一派忙碌而祥和的劳动景象。
春菇绽放,香飘四方。90后曹企龙大学毕业后,扎根家乡学种香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等食用菌产业,现在已经小有规模。基地占地50余亩,配套建设了菌棒加工、接种、鲜菇冷藏等车间,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和村民收入的有效来源。
“大学毕业后我就想着回来创业,刚开始到河南学技术,一年来往十几趟,当年投资当年就见利了,现在,我们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带动100多户种植户,不止淮南,还有阜阳、亳州等地的都有。一开始只有20多个棚,现在50多个棚。”曹企龙涉足香菇种植七八年,谈起经历感想颇多:“现在,我不仅免费向周边群众提供种植技术指导,还共享销售渠道,助力更多乡亲实现富裕。”
太和县倪丘镇村民张非洲前来向曹企龙学习,回乡后创业,也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等食用菌产业。“我现在已经建起了10多个大棚,年收入能达到40多万元。”张非洲兴奋地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毛集实验区立足实际,将香菇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措施,推动香菇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创优发展环境、制定激励政策等,积极吸引“新农人”“新村民”发展创业,各类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阔步向前。
“曹企龙作为一个90后返乡创业青年人,在他创业之初也遇到很多困难,区农业部门请了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多次进场指导,在资金上协调各大银行进行贷款扶持,农业局每年都安排他走出去学习积累经验,同时在生产方面严格把控农产品实用标准。下一步,毛集实验区将大力宣传返乡创业青年典范,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涉足农业领域,为毛集发展作出贡献。”毛集实验区农业局蔬菜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 刘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