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王后六室铜簠:它有历史的厚重和生活的芬芳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王后六室铜簠:它有历史的厚重和生活的芬芳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2/26 8:00:4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不少与饮食有关的青铜器物铭刻着朝耕暮耘的生活印记,如今只能在书中或者影视剧里可以得见。

这类青铜器的名称中很多为生僻字,可能大家对它们的读音都不是很熟悉。如鬲(音同力)为古代煮饭用的炊食器,其“三足鼎立”且为中空,以便食物加热。斝(音同钾)是一种用来温酒的器皿。甗(音同演)可用来烹饪、加热,同时也是礼器。盉(音同和)是一种古代的盛酒器和盛水器,聪明的古人也会用它来调和酒味的浓淡。另外,还有一种与粮食息息相关的青铜器名为簠(fǔ),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王后六室铜簠”就是这样一件比较有代表性的青铜器。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青铜簠在古代也用作礼器,是青铜器时代具有标志性的青铜器具之一。铜簠产生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是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放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其用途与簋(guǐ)相仿,属食器,被称作“祭祀盛粱器具”。

“王后六室铜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它于1933年出土于谢家集区杨公镇双庙村的楚幽王熊悍之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李三孤堆墓。此器呈长方形,下有四矩形短足,花纹细致,看上去精美大气,口沿上刻有清晰铭文“铸客王后六室簠”,因此被认为此器物为王室使用。

被称为“铸客大鼎”的楚大鼎为人们所熟知,其鼎口平沿处也刻“铸客”等12字铭文。以“铸客”命名并与其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铸客升鼎”“铸客簠”“铸客炭箕”等。据了解,“铸客”二字在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是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身份比较自由;二是管理工匠的低级官吏,他们以铸造技艺服务于各个诸侯国之间,故称之为“铸客”。

早在4000年之前,中国的制铜技术就已相当精良。殷、周时期是青铜器的极盛时代。此时期的兵器、日用品及装饰品之类,无不以青铜为主。

查阅资料得知,青铜簠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之一,在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西周早期开始出现,进入春秋之际而大盛,战国之际开始衰落,到了秦汉时期已无踪迹,它们是青铜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青铜簠为研究对象,不仅拓宽了青铜文化研究的领域,而且对于探讨历史、礼制以及社会生活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有专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考古发掘资料,兼收历代著录所见传世铜簠,运用统计学、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法等主要方法对青铜簠的定名、类型学、分期断代、器物组合、地域特征以及铜簠的起源和衰亡分别进行了探讨。

有资料称,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方形器具。也有记载表示,簠为古代盛载祭物的第二等盛器,是主要盛放稻、粱的方形器皿,第一等盛器为簋,主要盛放黍、稷,文献中又称“胡”或“瑚”。因此,簋与簠经常在一起连用。《周礼·舍人》中有云:“凡祭祀共簠簋。”《礼记·乐记》中也说:“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

很多成语也会把簠簋两者放在一起指代,如“簠簋不饰”是对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种婉转的说法,《汉书·贾谊传》中说:“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亦作“簠簋不脩”和“簠簋不饬”。另外,“簠簋之风”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清代陈康祺的《郎潜纪闻》中说:“莱阳赵仑阆仙,康熙二十一年督学江南,力矫时风,清廉自矢。过江击楫曰:‘某若一毫自私,不能生渡江北矣。’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记者 付莉荣 张明星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