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莉荣)今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认真办好民政领域民生实事,着力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市民政局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全面建立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增加民生资金投入,逐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视情调整救助标准,及时发放救助补贴,并持续做好有效衔接。
聚焦“一老一小”“一婚一丧”等社会热点,持续在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上强举措。细化儿童服务帮扶,为符合条件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学年发放1万元助学金,标准位于全省第一。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统筹各类资金支持全市57家公办养老机构改造提升。深化婚丧服务改革,通过政府投入、向上争取等方式,投入资金1.5亿元加强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
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工作中创新方法,积极回应群众多元需求。在办理机制上求“新”,在全省率先推行低收入人口“一次申请、分类审核确认”工作机制;在服务模式上求“新”,为特困人员购买住院护理保险,在特困人员住院的时候由保险公司提供照料护理服务,在解决特困人员住院护理难题的同时,保证了服务模式的可持续性;在救助力量上求“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在慈善救助上求“新”,各县区民政局、慈善协会对属地符合救助条件的重大疾病困难患者进行摸排,确定救助对象发放救助资金17.1万元。
市民政局围绕民生实事相关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印制宣传问答,使民政领域民生实事政策一目了然;开展集中宣传活动,邀请市直单位对各自领域民生实事进行现场解答,各县区也相继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关注度高、贴近群众生活的线上媒体拓展民生实事宣传渠道,构建广覆盖、多形式的宣传格局,全面提高群众对民生实事政策知晓率和社会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