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暮色中且歌且行
——读戴安娜·阿西尔《暮色将尽》
古人曾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如今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八九十岁的老人,发达的现代医学让人类尽享长寿的喜悦,有时衰老甚至比成长所经历的时间还要长。因此,如何能尽力过好这段时光,确实值得深思。探讨这一话题并不怎么令人愉快,然而英国传奇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在89岁高龄时所著的《暮色将尽》一书,却以其率真、理性、豁达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老年生活传记趣味盎然,魅力十足。
终身未婚未育的阿西尔投身编辑事业长达五十年,76岁退休后开始从事写作,内容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暮色将尽》是其代表作,探讨了变老与死亡、宇宙与宗教、爱情与性、陪伴与分离、人性的光明与弱点等诸多话题,视角既冷酷又温柔,诚实面对年老的困境及自身的缺憾,大方谈论在“凋零”路上的忍耐与享受、舍弃与成长。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事业有成、阅历丰富的老年知识女性,她乐于表达和分享,却没有一丝一毫说教的企图。
《暮色将尽》的写作,发端于年迈的阿西尔发现她没有能力再养狗了,也不太可能看到装在罐子里的树蕨苗长成几米高大树的样子了。这两件事令她倍感痛楚,但她选择勇敢地面对现实,她认为,对于变老这件事,无论是负隅顽抗般地拒绝,还是消极麻木地逃避,都是不可取,只有“坦然接受”的心态,才是老年生活更加生机勃勃的能量源头。“我们寄居在这个星球上,不过是宇宙的一部分……就像一种无限的可能性,既充满刺激又充满乐趣,未必能给你安慰,但却可以接受,因为这就是真相。”正是阿西尔一贯尊重并接纳客观事实、客观规律,她才能做到不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从而正视自己的晚年生活。
众所周知,衰老意味着忍耐和失去,意味着生活的容量不断缩小,但阿西尔告诉我们:“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她享受化妆,认真地挑选服饰,认为外表对老年女性来说尤其重要;她享受开车(89岁以前),爱车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她享受缝纫、画画、园艺和写作带来的快乐,“在这过程中你和正在做的事合为一体,从‘自我’中解放出来,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她享受年轻人的陪伴,视之为“慷慨的付出”,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朝着虚无延伸的黑色细线末端的小点,而是和青春一样,是生命这条宽阔多彩河流的一部分。
阿西尔觉得她晚年最好的部分,就是有幸发现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起初她写作仅仅是为了“疗伤”,后来,她发现自己也可以满怀激情地写与自我情感经历完全无关的东西,写作从此成为她最喜欢的事。这样美好的过程在几年中不断重复,让她品尝到了人生从未有过的纯美滋味。对天生害羞的“社恐族”阿西尔来说,成为作家还有一个额外收获,那就是她不再惧怕在公众面前讲话了,相反,那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生活得非常失败,但现在当我回头看时,完全不是我当时想的那回事!”这对一个老年人来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成长的礼物。
阿西尔并不讳言自己的自私与懒惰,也历数了一生中的后悔与遗憾。她相信,尽管个体微乎其微,但对这个世界都有真实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应该不断往正确方向努力的原因。她在书的附言中写道:“我似乎都能看到(树蕨的)叶片在运动……我低估了观察它成长的乐趣。买它,确实非常值得。”这大概也能反映出她回首漫长一生时的心境——非常值得。阿西尔于2019年在伦敦去世,享年101岁。想必那时她的树蕨苗一定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
《暮色将尽》用作者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老年也可以成为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是回归自我、享受生活的最佳时机,不必浪费时间缅怀往昔,更要记住阿西尔最后的话:“不必担心未知。”
(邢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