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雪峰)淮南市气象资料显示,上周淮南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3.1℃(12月14日),最高气温9.9℃(12月15日),一周累计降水量0.5毫米。
当下尚处“大雪”节气中,古籍云“大雪,十一月节。”《礼记》记载,此月“日短至”,谓“子月”,指的是阴盛、阳萌的相交之月,这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月份。大雪节气,未达阳萌,而“积阴为雪,至此栗烈而大矣。”栗烈是凛冽之意,即寒流活跃,气温进一步下降。
本周六便到了二十四节气“冬至”,“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眼下,白天日短,“冬至”过后,白天将一步步延长。
俗语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此刻,街上多了灌香肠的人家,人们也忙着腌制“咸货”。将盐加花椒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家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唐摭言》记载:“(学生)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束修便是束脩,是学生送给老师的“腊肉”,以作学费。由此可见,腌肉的习俗由来已久。而腊肉的制作基本相同,一样地肉加上盐,烟熏或者日晒,然后交给时间,就变成了黑红的滋滋冒着油的腊肉、腊鸭、鱼干,为人们所喜欢,阳台边、绳架上,此时都会出现数十条腊味,菜馆门前尤甚。
寒冬已至,《黄帝内经》云:“动而养阳,静而养阴。”在这一年中阴气最盛、寒气凌极的时候,更应养护阳气,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寒冬里,适当运动是生发阳气、驱散寒邪的最佳方式。常言道:“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适当运动,既能慢慢温养阳气,亦能消解冬日烦闷,有益身心。生活中,要避寒就暖,及时增添衣服,外出时做好防护。如头、颈、腰、腿等关键部位,更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寒。“寒从脚下起,脚暖全身暖。”当年岁渐长,脚部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受寒邪侵袭。所以,一定要护好脚,晚上热水泡脚,可疏通经络,通畅气血。
民间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大雪也是“进补”的好时节。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合理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养生专家表示,此节气,无论是家里还是室外,空气都比较干燥,应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注意补充维生素。
市气象台预报,本周我市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有两次冷空气影响过程。其中,12月17日夜间至19日受冷空气影响,全市平均气温将下降2~4℃,最高气温降至5℃左右;12月21-22日受另一股冷空气影响,早晨最低气温降至-5℃左右。
具体预报如下:
12月17日,晴,-2~11℃;12月18日,晴转多云,-3~6℃;12月19日,阴转多云,-2~4℃;12月20日,多云转晴,-2~7℃;12月21日,晴,-5~5℃;12月22日,晴转多云,-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