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夕阳的余晖中,我背上相机漫步于寿州古城的城墙上,凝视着城墙的每一个细节。墙砖上深浅交错的痕迹不仅是岁月的沉淀,还蕴藏着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生机。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我的心灵仿佛被悠扬的古琴之音所牵引,让我穿越千年,与古城展开了一场深邃而隽永的对话。
古朴的城楼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别样的红晕,晕染了城门楼上的春联,蕴藉了古城的魂魄。古城不是一帆风顺地屹立,而是经历时间的洗礼才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在一次次的坎坷中实现了自己的升华。历史便是如此,起起伏伏为常态,但是每一个波峰与波谷的出现,其背后必然都积聚了巨大的力量。
作为土生土长的寿县人,我的家乡令我引以为傲的是它丰厚的历史底蕴与至今仍能佑护百姓的“古”。城虽古老,却朝气蓬勃。如今围绕古城一周,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始建于宋,历时150余年,几经反复而建成。古城有四个城门,分别是东门宾阳门、南门通淝门、西门定湖门和北门靖淮门。东门名为“宾阳”,寓意着城门迎入的嘉宾宛如万物景仰的太阳,同时也有紫气东来之意。在这迎客之门下,数百年前独轮车的车辙痕迹依然清晰可见,不由让我脑海中浮现那千百年来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景象。南门叫作“通淝”,乃是因为南门的护城河与淝水相通,也象征着舟楫往来、商贸繁荣的景象。西门命名为“定湖”,是因为它面对着寿西湖。西门外曾是一片汪洋湖泊,景色优美。北门则称为“靖淮”,寄托着人们对于淮河平静、消除水患的希望。城门本身也具有重要的防御洪灾的作用,历史上淮河多次泛洪,关闭城门后,由于城墙的庇护,居民方能不受洪水侵袭。了解城墙的历史后,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城墙于人在生产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城墙是寿县人的保护者、历史的见证者、对外的交流通道,让我心生敬畏。
古城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活体。走进古城,仿佛走进了一个古代与现代交织的世界。一方面,古城保存着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古城的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变幻,每一段城墙,都凝聚着历史的记忆。走在蜿蜒狭窄的巷道中,仿佛还能听到古时市井的喧嚣之声,感受到盛世辉煌的幸福与荣耀。在古城的南过巷内,有一口三眼古井,这座古井在喧闹的菜市已经好几百年了;还有坐落于城内东北角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报恩寺;另外,现代的元素悄然注入,新式的咖啡馆与甜品屋在古街巷中安静地生长出来,时尚的文艺活动在此间争奇斗艳。衣着时髦的红男绿女在街头拍照打卡,在咖啡馆内手捧拿铁慢慢品味……
新与旧在古城里并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每当夜幕降临,古城的建筑被灯光温柔地照亮,现代艺术在这些古老空间中展出,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在春申广场内,青少年们跳起街舞,孩童们唱着新时代的歌曲,而老一辈则在旁边敲起寿州锣鼓。在这里,过去与现在和谐共存,历史与未来生动对话,古城因此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寿县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楚文化博物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繁华在博物馆中交汇,仿佛是一场无声的对谈。楚文化的瑰宝在此间展示,从古朴雄伟的青铜器到做工精致的楚国金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封存的历史,每一处遗迹都是一段讲述的故事。在这份魅力的背后,是寿县在文物保护与发展产业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如何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前提下,让古城焕发新生,是一道难题。幸运的是,寿县的管理者和人民深知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他们像对待最珍贵的宝藏一样呵护着每一处遗迹,同时,又用现代化创新的思维为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城在现代文明的映衬下更显历史价值。
漫步在古城之中,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与历史的痕迹,几千年前的古城繁荣昌盛,月柳黄昏下,历代的先人们在这里载歌载舞。而几千年后的我们来到这里,继续向后人们述说着这座古城的历史。古城旧与新的对话,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它教会我们尊重历史、珍惜文化,鼓励我们在保护传统的同时,也要勇于拥抱现代化,书写属于未来的时代篇章。
(赵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