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孙多鑫、孙多森与上海阜丰面粉厂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孙多鑫、孙多森与上海阜丰面粉厂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0/1 8:04: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徜徉于上海最为繁华的苏州河畔,一条往西呈“T”型的道路展现眼前。看路牌,正是要寻踪探访的“莫干山路”。顺路走进,便是久负盛名的苏州河“叉袋角”半岛,一片标准的海派里弄建筑中,包裹着几座红砖墙墩、青砖漫墙的老房子。其中一幢坐北朝南,四层砖木结构,外墙西式挑檐,“巴洛克”装饰,拱券门上悬有“面粉工业发展史陈列馆”匾额。走近了看,门旁铭牌果然标有“阜丰面粉厂旧址”字样,正文注明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和“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以及普陀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这就是中国民族资本所开办的第一家机器面粉厂。它有着辉煌的过往,曾经是我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产业聚集地,见证了中国面粉工业的拼搏与崛起,标志着中国民族工业从此发轫。

它的缔造者,就是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孙多鑫、孙多森兄弟。

孙多鑫(1865-1906),字荔轩,光绪辛卯举人,跟随任两广总督的外祖父李瀚章(李鸿章长兄)在广东总督府从幕;孙多森(1867-1919),字荫庭,贡生出身,1893年从寿州迁居扬州经营盐务。孙氏为寿州名门望族,孙多鑫、孙多森的叔祖父孙家鼐,清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光绪皇帝的老师,官至尚书和武英殿大学士;孙多鑫、孙多森的父亲孙传樾,中过进士,是李鸿章的侄女婿,生有6子,孙多鑫、孙多森是其长子和次子。孙家人口众多,经营当铺起家,在寿州商铺林立,素有“孙半城”之说。

史料记载,孙多鑫、孙多森创办实业,与他们的母亲有直接关系。这位夫人是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的二女儿。受李鸿章兴办洋务的影响,思想颇为开放,她不主张子孙后代走科举的老路,而要求他们学洋文、办洋务。她曾教育孩子们:“当今欧风东渐,欲求子弟不坠家声、重振家业,必须攻习洋文,以求洞晓世界大势,否则断难与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按照母亲指引,孙氏兄弟在其父亲孙传樾去世之后,发奋创业,先去向其姑父汉口道台何维健处租用盐票,从事食盐运销生意。随着洋粉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继而外商办厂,以机器制粉优于落后的磨坊生产,引起兄弟俩注意。他们首先调查了当时海关进出口货物情况,发现外国机制面粉进口数量日渐增多,每年要赚去国人70万到150万两关银。虽然洋面粉售价是土面粉的4倍,但因其色泽洁白,粉质细腻,仍然很受国人欢迎。而当时,“抵制洋货,发展工商”的呼声响彻朝野,国家为了鼓励工商,还对面粉业给予免税优惠;了解市场后,兄弟俩接着又来到上海,在英商开办的增裕面粉厂待了两天一夜,对这家正在试机出粉的工厂进行了全面考察,详细掌握制粉过程,计算利润和成本,为自己办厂提供科学依据。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兄弟俩决定,仿效增裕面粉厂,在上海投资建设面粉厂。

说干就干。经过踏勘,孙氏兄弟把厂址定在了上海苏州河边的“叉袋角”半岛。这里地处英美管辖的公共租界西端,水陆交通便利,且地价便宜。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兄弟俩筹银20万两,在莫干山路购地80亩,平地建厂。然后派人远赴欧美,选购生产面粉的机械设备,最终在美国爱立司厂以2.2万美金订购了全套面粉生产机械设备,同时以月薪200美金的优厚薪金聘用该厂技师,来到上海进行机械安装,培训工人,指导生产。经过两年筹建,1900年春,阜丰面粉厂正式开机生产,宣告国产机粉面市,结束了中国只能生产土面粉的历史。

阜丰面粉厂的面粉刚上市时,孙氏兄弟设计了一个“老车牌”商标,因为根据家谱记载,孙家祖上是从山东济宁推着小车去的安徽。在寿州孙氏祠堂的大门上,就曾经画着一辆小车,以示后代不可忘本。后来,孙氏兄弟又把“老车牌”改成了“自行车牌”,以示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阜丰面粉厂在筹办过程中,充分利用孙氏家族的官场影响,以及清政府奖励实业的优惠政策,向商部立案注册,并由孙家鼐奏呈慈禧太后援例免税,并很快获准“概免税厘,通行全国”。开业当年,孙家鼐托病辞去协办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官职,积极支持办厂,并以其长子孙传懋名义投资白银1.5万两(折合银元2万余元)入股。人事管理方面,孙家一向“用人唯亲”,孙多森、孙多鑫亲任正、副经理,除必不可少的技术人员不得不招聘外地人外,管理人员都是孙氏宗族中人,工人均从寿州家乡带来。随着生产扩大,人员增多,1904年,阜丰面粉厂在工厂隔壁建造专供工人和职员居住的里弄,并以厂名命名为“阜丰里”。远从淮河岸边寿州城乡赶来“淘金”的老乡们,从此在上海“十里洋场”洗脚上岸,落下根来,开花结果,生息繁衍。

自创办以后,阜丰面粉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厂商一体、稳扎稳打,很快站稳了脚跟。至抗战前夕,资本额已由创办时的41.7万元增加到300万元,日产面粉从2500包增加到2.6万包,约占当时整个上海日产面粉产量的20%,成为全国机器面粉工厂的“超级巨星”,号称“远东第一”。在此期间,孙多鑫、孙多森兄弟俩还先后投资创办了山东济宁济丰面粉厂、河南新乡通丰面粉厂,投资租办了上海长丰、裕通、祥新、信大与无锡泰隆等5家面粉厂,使阜丰系统的日生产能力达到5.15万包,占全国同期机器面粉厂日生产能力的11.39%。孙氏兄弟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

除了创办面粉厂外,孙氏兄弟还创办了许多北洋实业。令人惋惜的是,1906年,正值中年的孙多鑫病故;孙多森1913年任中国银行总裁,1916年开办中孚银行,1919年7月在天津病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阜丰面粉厂一面代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运华“救济麦”,一面自营。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给予贷款,委托加工,鼓励发展经营。1955年10月,阜丰面粉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11月,上海市粮食局进一步调整面粉工业生产能力,将毗邻的阜丰面粉厂和福新面粉厂合并为阜丰福新面粉厂。合并后,新厂开工率提高70%,全年生产面粉1415万包,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厂,造就了一个“面粉半岛”的辉煌时代。1966年,阜丰福新面粉厂改为国营企业并更名为上海面粉厂;1984年,组建为上海面粉公司。2003年,始建于1898年的上海阜丰面粉公司老厂房停止运营。至此,阜丰面粉厂退出历史舞台。

粼粼苏州河,滚滚流淌着上海180多年的开埠史,也在滔滔述说着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史。阜丰面粉厂的兴衰浮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所幸的是,时代不会让那些有故事、有温度的人和事湮没,也不会让承载着世人记忆的老建筑沦为废墟。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佼佼者和见证者,饱经沧桑的上海阜丰面粉厂经过保护修缮、复活重塑,被改造成博物馆和创意园,多样建筑体和多样业态融合一起,既在保护的同时赋予了老建筑更多的可能性,也平添了新建筑的历史气息。这些建设中,新时代的寿州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踏着前人足迹,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目前,寿县约有30万人在上海大街小巷各行各业奉献着智慧和汗水,续写着百年前的辉煌。他们扮靓了大上海,也收获着自家的富足与幸福。(赵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