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的战神、秦国名将大良造白起,他所率领的秦军精锐之师,再次攻楚。
在水淹楚国陪都鄢郢(今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之后,实施闪电般突袭,一举攻陷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纪南城),焚毁楚国宗庙夷陵(今湖北宜昌),以绝楚人复其故土之心。
白起,拔郢。
大良造,秦孝公时期至秦灭六国前,秦国的最高爵位,掌握军政大权。这一时期秦国实行的是十七级爵制,大良造是最高爵位。秦朝建立后,实行二十级爵制,大良造位列第十六位。
公元前278年,正是楚顷襄王熊横二十一年,也就是他担任楚王第二十一个年头。
楚顷襄王熊横,一败再败。
显然,楚顷襄王熊横不是秦昭襄王嬴稷的对手。
国都陷落,祖先宗庙被焚毁,大片国土被占,这是楚国自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
对于一贯倔强、悍勇和不服输的楚人来说,简直匪夷所思,根本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惊天噩耗传到流放在外的屈原,视国家名节高于一切的屈原,悲愤交加,怀抱一块大石,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跳,投入汨罗江自尽。
汨罗江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汨罗江全长约253公里,其中平江县境内流经192.9公里,汨罗市境内61.5公里。
屈原的气节,撼天动地。
国不复存,不愿苟活于世。
屈原的宁死不愿苟活,不仅是对国破的悲愤,更多是在表达他对于楚怀王、楚顷襄王这个时代的悲情。
更是屈原对于楚王昏庸无能,奸佞小人当道,社会世风日下,国家颓废千里,这种无法改变的现实的无奈抗争。
屈原只能选择,以命相搏。
这是楚人屈原,以他的精神、气节、爱国、不屈,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为文、为人、为民、为官的典范和标杆。
我们的节日,端午,诞生了。
这是楚人,给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2
楚人的先辈鬻熊,不仅担任周文王姬昌的火师这样高级重要职务,还成为周文王姬昌的老师,指导周文王姬昌写出传世经典《周易》。
应当说,鬻熊对周朝的缔造作出了一定贡献,虽然不能算作周朝的开国元老,至少作为周朝的开国功勋没有任何异议。
正是因为这样,(西周的第二任王)周成王姬诵没有忘记鬻熊所作出的贡献,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
周朝的分封制,主要分封两类人:王族子弟和功臣。
诸侯国中,属于姬姓的有:鲁国、晋国、卫国、燕国、蔡国、曹国以及管、蔡、霍、毛、聃、郜、雍、滕、毕、原、酆、郇等。鲁国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是西周在东方的主要诸侯国之一;晋国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
西周分封的异姓诸侯国有:齐国,宋国,以及纪、杨、秦、郑、吴、楚等。
总的说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众多,其中以王族姬姓诸侯国为主,同时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国。
楚国,就是为数不多的异姓诸侯国之一。
爵位最低,子爵。
封地很小,方圆五十里。
最初的开始,楚国的开国之君熊绎,对周王朝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这是熊绎发自内心,也是楚国发自内心。
熊绎与齐国、鲁国等国君一起,竭力辅助周成王和周康王。西周著名的“成康盛世”,也有着小国楚国的贡献。
西周很长一段时间,周王拥有至高地位和权力,王权也被周王牢牢掌控在手,所封诸侯国,无论同姓王族子弟,还是异姓有功之臣,都能遵从周王号令。
那个时候,周王经常召开诸侯们参加的讨论国家大事会议,但礼制等级森严,楚君因为级别太低,通常都被排除在中心之外,只有列席会议的资格,话语权极小。宴会的时候,楚君上不了席位,更不要奢望主席(主桌)了。大多数时候,楚君只能在厨房帮助添柴烧火、端菜。
很长时间,小诸侯国楚国,都被西周以中原为主的主流社会拒之门外。
每次去参加周王召集的西周诸侯大会,楚君回来后,很长时间都不开心。
楚君在心里认为,自己和楚国对周王和周王朝贡献很大,但周王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奖赏。
这些奖赏包括:爵位的提级、封地面积的扩大、礼制的提升、周王的看重和认可等等。
一句话,楚君认为,自己作出的贡献与得到的实际认可,严重不匹配。
渐渐地,楚君对周王开始心生不满。
时间久了,楚君心里对周王的积怨越来越深。
3
时间过得很快,一百多年很快过去。
楚国到了第六任国君,熊渠(公元前886年-公元前877年,担任10年楚君)。
熊渠,很有进取心,也很有野心。熊渠担任楚君的时候,姬燮担任周王,也就是周夷王。
《史记 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熊渠紧紧抓住这个时期,周夷王无能软弱,周王室衰微,中原动荡,这样一个千载难逢机会,四处征伐扩张,开疆拓土,把楚国的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
楚国在熊渠的任上,疆域得到大幅度拓展,国力兴盛,综合实力强大起来。
楚国,再也不是那个只有方圆五十里封地的“偷牛小国”。
熊渠野心和雄心展现,分别封自己三个儿子为王。大儿子熊康为句亶王,二儿子熊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谥号!”
楚君熊渠石破天惊地喊出了全体楚人的集体心声。
周夷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胡接任,此为周厉王。
周厉王极为残暴。
熊渠担心遭到周厉王讨伐而招致灭国,于是,取消了自己三个儿子的王号。
熊渠所为,在当时所有诸侯国,都想为而不敢为。
僭越。
这是“楚不服周”的初始。
从熊渠开始,“楚不服周”已经公开化了。
周王和诸侯们,心里如同明镜一样。
4
公元前740年,熊通接任楚王,这就是在楚国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楚国第十七任王,楚武王。
楚武王熊通即位后,立下“欲以观中国之政”的奋斗目标,着力向东、北两面扩展领土。
实行铁血政策,对外强硬,从不妥协。
《史记·楚世家》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翻译成为今天的白话文,大致意思:
楚王熊通攻打随国。
随国的国君很不能理解,问楚王熊通:我又没有招惹你,你怎么说打我就来打我呢?
意思是,你讲不讲武德?讲不讲规矩?
熊通说,你们不都说我是南方蛮夷吗?既然我是南方蛮夷,就不需要遵守你们中原周朝的规矩。想打你,就打你!不需要理由,我也不遵守周朝的规矩。你要想不挨打,你去给周王汇报,把我的爵位等级提拔一下。
楚国一直是子爵,熊通想提拔一下爵级,似乎可以理解。
随侯只能照办,向周恒王姬林禀报了楚君熊通的请求。
没有想到,被周恒王姬林一口回绝。
楚君熊通恼怒异常。
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称王,史称楚武王。
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
当时周王室衰微,对楚国无可奈何。
“楚不服周”彻底公开化。
“吾蛮夷也”成为“楚不服周”经典名言。
直到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熊侣称霸诸侯、陈兵洛邑、问鼎中原,“楚不服周”达到极致。
“吾蛮夷也”!
“楚不服周”,就是楚国和周王朝对着干,针锋相对。
表现在文化风尚方面,尤为突出。
5
周朝尚右,楚人尚左,就是楚人以左为上。
古人讲方位的上下,除了东、西、南、北之分,还有左右之分。楚国的职官,左司马、右司马,以左司马为上;左尹、右尹,以左尹为上;左领和右领,左史和右史,以左为上。楚国的三军,分为左、中、右,中军是主力,以左军为上。楚王的亲军分为左广、右广,原定各管半天,从邲之战以后,以左广为先。楚国还设立一个独有的官职左徒,大诗人屈原、战国四君子楚相春申君黄歇,都担任过左徒之职。
随着楚国的强大,尤其是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后,楚人尚左(左为上)的风尚,在诸侯国得到追随效仿和普及。
《史记 魏公子列传》记载: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脩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就是空出车里左边的座位(上位),留给侯嬴。这表明,在魏国,效仿楚国礼制风尚,实行“左为上”。
楚人“尚左”,“左为上”的风尚一直传承和沿袭至今,成为今天的文明礼仪和文化风尚的标准。
会议座次,遵循“左为上”。就是出席会议最高职务者(主宾)居中,其左为上,其右次之。
列队站位次序,遵循“左为上”。
餐叙宴会座次,遵循“左为上”。
追根溯源,原来今天的“左为上”,都是楚人“尚左”风尚的沿袭和承续。沉浸入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6
楚人认为自己是火神嫡嗣、日神远裔,日神居住在东方,太阳每天从东方冉冉升起,因此,崇尚东方。
楚人尚东,表现在很多方面。
“上位东面”,就是坐西面东为尊位。楚人以东向(坐西,面向东方)坐为最尊,这是由于日出东方,尊者自应面日而坐。
座席以东向最为尊贵,同时以左为上。
《孔子家语·问礼篇》说:“坐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说的是周人的习俗。在周人的墓葬中所见的遗骨,通例为头北脚南。
这是周人的习俗,楚人则不然。
在楚人的墓葬中,遗骨都是头东脚西,也就是死者头朝向东方。
这就不难解释,武王墩1号墓的九个椁室,东一室、东二室随葬品最为珍贵,超过楚幽王墓出土的铸客大鼎规制的武王墩墓青铜大鼎,就是随葬在东一室。因为,楚人尚东,一定会把最为珍贵的物品,随葬在东面的椁室。
如果武王墩墓主人(已基本锁定为楚考烈王熊完)的遗骨,并没有受到历史上盗墓者的侵扰,而是保存完好,那墓主人一定是保持着头向东方。
淮南地区,尤其是寿县地区,今天仍然沿袭和保留着楚人的丧葬习俗,包括墓向、死者头部朝向。后来随着火化的推行普及,才有所弱化。
湖北荆州地区丧葬习俗,和寿县地区,居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也不难解释。毕竟,荆州和寿春,都曾经是楚国的都城所在之地,楚人风尚肯定沿袭相似。
7
楚人确信自己是火神嫡嗣、日神远裔,对此深信不疑。由此,带来了楚人对于颜色的特殊偏好和喜爱。
日中有火,火为赤色,所以楚人尚赤。
青赤黄白黑,五色。
楚人喜欢和偏爱赤色,也就是红色。
《墨子·公孟篇》说:“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
“绛衣”就是赤色的衣服。
楚庄王因为喜欢穿色彩鲜艳的红色衣服,所以把楚国治理得繁荣昌盛,成就霸业。
赤色,被视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这更加坚定了楚人对于赤色的崇拜。
楚人尚赤之风,相沿不衰。
各地楚墓出土的漆器,黑底朱彩,绝少例外。
在楚国故都陈城所在地,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发现的楚国车马坑,发掘出土了多面楚军战旗,都是火红色。
武王墩1号墓,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楚国漆木器和彩绘木桶,其底色皆为鲜艳的暗红色。
8
楚族,是华夏族的一个分支。
楚族和自己所属的华夏族崇拜龙不同,楚人崇拜凤凰。
《山海经》记载,祷过山再向东五百里的地方,叫作丹穴山。山上遍布着许多黄金、美玉。丹水从山中流出,向南流去, 注入渤海。山中生长着一种五彩斑斓的鸟,名叫凤凰。
这种神鸟,雄鸟为凤,雌鸟为凰。
凤凰是吉祥的象征,为人们带来和平与安宁。
神话传说中,凤凰死后,身体燃起大火,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此为“凤凰涅槃”;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此为“浴火重生”。
楚人的先祖祝融,是凤鸟的化身。这可能是楚人崇拜凤凰的历史根源。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典故里的那只神鸟,就是凤凰。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在与晋国作战时,曾经在申城见到了一只凤凰,并将其视为上天的祥瑞,从而极大增强战胜强敌的信心。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推翻秦朝后,在西楚的都城彭城遇见一只凤凰,项羽将其视为自己的天命象征,极大提升了其试图作为天下共主的认同基础和声望。
楚人对于凤的崇拜,无处不在。在出土的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很多,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凤鸟虎座鼓架,两只老虎相背而立,虎身分别站立一只凤凰。凤凰昂首屹立,口衔宝珠,身上翎羽精细。虎凤精神抖擞,似乎在为楚人擂鼓壮威。
9
楚国,一个有着强烈统一中原渴望和壮志雄心的国家。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楚人养成了尚武悍勇的个性,也养成了百折不屈、奋发进取、绝不服输的精神性格。
楚人从方圆五十里的“偷牛小国”,凭借自己的不断进取,励精图治,把楚国带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样的巅峰,楚国因此成为战国时期疆域最广、综合实力第二(第一为秦国)的大国强国。
这些都不可能凭空得来。
当我们沿袭着“左为上”,当我们沿袭着崇尚东方,当“龙凤”融为一体;
当红色成为我们今天信仰的颜色、旗帜的颜色,成为我们奋斗、进取的底色;
楚人,早已融进汉人。
楚族,也早已成为汉族。
800余年的楚人风尚,历经2000余年的淬炼,已经成为中华风尚、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
楚风猎猎,薪火接续,生生不息。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