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战国“王”字铭铜量:折射出“统一”的霸气与智慧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战国“王”字铭铜量:折射出“统一”的霸气与智慧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8/29 7:15:4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测量无处不在,而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为度量衡。‌“度‌”用于计量物体的长度,例如尺、寸等单位;“量‌”用于测定计算容积,例如升、斗等单位;“衡‌”用于测量物体的重量,例如斤、两等单位。

在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度量的工具和制度是混乱的,统一的度量衡便成为了一种智慧和霸气的存在。在市博物馆内,有一件战国“王”字铭铜量,它是战国时期的楚国用来测量物体体积的官方容量器。

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市博物馆,看到了这件战国“王”字铭铜量。据副馆长吴琳介绍,它于1957年由市物资回收公司自凤台县拣选而出。乍一看它像个大茶缸,方唇、直口、筒身、直壁、平底,通高11.7厘米,口径11.8厘米,重1850克,高与径基本一致。腹侧有一圆环形鋬,鋬左侧上方有一阴刻“王”字铭。“王”字左下方有阴刻铭文若干,线条浅细,仔细观察后可看清:“□楚□□陈郢□□□之□以得”等字。“陈郢”是楚国在公元前278年被白起拔郢后,被迫迁都至河南淮阳后的都城。此后,楚又一路东迁,直至公元前241年定都寿春。

据资料记载,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在《左传》《周礼》《仪礼》《尔雅》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容量单位的记载,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

同长度一样,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就是说掬也就是升,它是容量的基本单位。

铜量作为一种古代计算体积的量器,其外形多为圆罐形,并带有耳,主要在战国时期使用。铜量的设计和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在制造业和贸易中对精确测量的需求。铜量的用途与现代的量杯类似,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或其他物体的外部体积。这种量器在古代社会具有实用价值,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料,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之一。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制度混乱不一。在量器方面,各诸侯国在容量工具、单位、进制上自成体系,即使在一国内不同领地之间,容量单位也不统一。用通俗的话说,同样的钱币在不同的地方买米面油等物品,有的地方买得多,而有的地方买得少,官用和民用的量值也不同。吴琳表示,这件战国“王”字铭铜量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量器,实测容积为1125毫升,即为楚国时期的5升。在壁上刻铭“王”字,意在强调此量为官方量器,具有权威性。

吴琳说道,熟悉《芈月传》剧情的观众都知道,第16集中,芈月拿着楚国女医所开的药方去秦国抓药,可是药铺伙计却说药方上用量有错,就是不给她抓药,让芈月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学识较广的药铺主人表示,秦楚两地虽然接壤,但不仅文字各异,度量之衡器也是不相同,药方上所用药的分量有所差异,怕弄错了误人性命,所以不敢接药方。后来,药铺主人按照两地不同的计量方法进行了换算,才成功地为芈月抓了药。这一剧情便生动地诠释了不同的度量制度所带来的麻烦。

混乱的度量工具和制度,给不同地区之间的货物贸易造成了极大不便,严重阻碍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因而,便有了我们所熟知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全国后,立即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并颁行全国,使长度、容积、重量都有了统一的标准,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方便了贸易和交流。‌

统一度量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将度量衡的标准刻在量器和衡器上,以确保其执行,这一做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者 付莉荣 张明星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