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睡醒的大鼎,回荡着青铜绝响——楚考烈王记事⑳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睡醒的大鼎,回荡着青铜绝响——楚考烈王记事⑳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8/9 9:30: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种金属的发现,如同石破天惊,具有划时代意义。

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颜色因氧化而呈现出青灰色,故名青铜。

人类迎来青铜时代。

1

禹因为治水有功,深得舜帝的赏识和信任。

禹接受舜帝的禅让,成为禹帝,建立夏朝。

如何有效治理国家,一直是禹帝深刻思考的重大命题。

禹帝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

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依据山川河流的位置将九州范围基本确定下来。

九州范围的划定,将帝舜的统治疆域确定下来,完成了行政区域的划分。

这就是著名的“禹分九州”。

“禹分九州”奠定了中华民族疆域版图的初形,后世历朝历代都是在九州的基础上开疆拓土。

九州至今仍然位于中国版图的核心区域,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都没有丢失过九州中的任何一块疆域。

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古部分地区。冀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冀,今天河北省的简称。

兖州,位列九州第二,现在的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和山东西部。2013年10月18日,兖州市撤市设区,改称济宁市兖州区,保留了兖州之名。

青州,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东半岛。1986年设立青州市,潍坊市所辖县级市,也是保留了青州之名。

梁州,包括现在的四川盆地、陕西汉中、云贵部分地区。

雍州,陕西、宁夏以及青海、甘肃、新疆部分地区。

徐州、扬州、荆州、豫州,这四个州,大家都很熟悉。

2

铜的发现,特别是青铜的发现,极大改变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金属的光泽,闪耀在青铜时代蒙昧的起初。

铜或者青铜,都是那个时代的极度稀缺品,犹如后来和今天的黄金那样。

禹帝在想,天下分为九州,只是第一步。如何增强向心力,以有形的形式体现和固化共同体意识,更是禹帝深思的关键事项。

于是,禹帝做了一件后来彪炳史册的大事。

禹帝让九州把他们各自珍藏的铜都拿出来,铸造了九个鼎,每一只鼎代表着一个州。

九鼎分别是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此为“禹铸九鼎”。

从分九州、铸九鼎开始,九这个数字,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承载着特殊的指代。

这也是“九五之尊”的起始。

《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故“九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也是皇宫修建规制,例如故宫,天安门城楼的正面横向开间是九开间,纵深即前后是五开间,就是九五之尊的标志,这种建筑规制是皇帝专用。

名震全国的淮南武王墩大墓,楚王(疑似楚考烈王)寝陵地下主墓室,平面布局呈“亚”字形,楚王的棺椁居中,前后左右各有2个墓室,拱卫着楚王的棺椁,彰显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九五之尊”。

此前,出土铸客大鼎的楚幽王(楚考烈王的儿子)大墓,其地下墓室布局,和淮南武王墩大墓的地下墓室布局形同,同样显示着“九五之尊”的王权。

禹帝的九鼎铸造完成,此为“定鼎”。

此后,“定鼎”延伸为,新王朝的建立和定都。

3

铜器取代石器。人类文明的演进,向前跃进了一大步。

青铜的广泛运用,最早是以食器为发端的。

常见的青铜鼎,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都是用来煮食物。

由食器,到生活、生产用器,进而发展到兵器,再到礼器,青铜的广泛运用,迎来了青铜时代的高光时刻。

陶器的出现和兴起,逐渐取代青铜在食器中的主导地位。

这是后来的事情。

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代,青铜无疑居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无可取代。

诸侯国拥有铜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青铜的经济、军事价值,更是无出其二。

当初,禹帝所铸造的九鼎,其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也在发生着深刻演变。

最初,九鼎放置于禹帝王宫外的广场上,展示着九州的山川、河流和地貌、风物。

禹帝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启世袭王位,从此开启了“父死子继”的王权世袭制。

从夏由商至周,进而进入春秋和战国,九鼎都被深藏于王宫,不再示人。九鼎成为夏朝的镇国之宝,也是王权象征。

商朝时,作出严格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天子才能用九鼎。

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

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成为至高无上王权的象征。进而成为传国宝器。

天下英雄、雄才大略的诸侯觊觎九鼎宝器,图谋霸业和宏图,在春秋和战国演绎出跌宕起伏的不衰传奇。

4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熊旅担任楚王的第六年,“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率领楚国大军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郊外。

天下诸侯心里都很清楚,这是楚庄王向周王室炫耀武力,意图再明显不过。

周定王十分惊恐,不知楚庄王意欲何为。于是派出大臣王孙满前来打探和交涉。

楚庄王陪同王孙满检阅了楚军。但见排兵列阵,来回驰骋,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好不威风。

检阅完之后,年轻好胜的楚庄王,开口向王孙满问了一个问题。

这一问,从此被载入史册。

庄王问:寡人听说,九鼎大小不同、重量不同、形态各异,你能告诉寡人这九鼎中最大的鼎有多重吗?最小的鼎有多重吗?

这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原”。

楚庄王向王孙满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显示出楚庄王想取周王而代之的野心。

王孙满面向庄王,讲了这样此后让庄王铭记终生的一番话:

周王室现在虽然衰微,受到诸侯轻视,但是周王室的气数还不当尽。作为臣子,忠诚是第一位的。治理国家,最主要的是看品德修养,最关键的是看是否体恤和爱惜老百姓,最重要的是要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和认同。至于九鼎的大小、形态、重量,与这些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啊!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一席话,深感自己年轻浅薄、差距巨大,十分羞愧。于是,从洛邑郊外撤军回到了楚国。

楚庄王此后更加务实勤勉,虚心听取不同意见,重用贤能德才之人,体恤民众疾苦,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著名水利工程安丰塘(芍陂),就是楚庄王从国库中拨出专项经费并任命令尹孙叔熬负责修筑。

励精图治,楚庄王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5

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嬴驷的惠文后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当时正值嬴驷在全力打通通往东方华夏之路的时候,因此嬴驷为这个儿子取名为嬴荡,寓意荡平四方、称雄华夏的壮志雄心。

秦惠文王嬴驷一生共有8位儿子,分别是公子荡、公子稷、公子通、公子恽、公子悝、公子芾、公子雍以及公子壮,天生神力、武艺超群的公子嬴荡备受秦惠文王嬴驷的信任和宠爱。

嬴荡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325年,也就是秦惠文王十四年,秦惠文王仿效东方六国的做法,自称为王,成为首任秦王。

公元前310年,45岁的秦惠文王去世,太子嬴荡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历史著名的秦武王。

秦武王名气那么大,并不是因为他建立了多少功勋。

而是与鼎有关。

公元前307年,当了4年秦王,且有些成就,秦武王有些志得意满,野心勃勃。

大力士秦武王提出,要到东周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去举九鼎。周天子的“九鼎”是王权的象征,岂能随便让人来举?当时刚登基不久的周天子周郝王拒绝了嬴荡的举鼎请求,嬴荡大怒,把周郝王赶出了王宫。

秦武王嬴荡终于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九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寡人自当携鼎而归咸阳耳”。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寡人要把九鼎带回咸阳去!可垂手站立在一旁的礼官却说:此鼎有万钧之重,尚无人能举之。

秦武王嬴荡对陪同他一起来举鼎的大力士孟贲说,我们比试一下,看我们谁能把鼎举起来!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

秦武王虽然把鼎举起来了,但力不能支,在放下鼎的时候,失手,大鼎砸断了自己的胫骨(小腿)。

当天夜里,秦武王死了。

很可惜,年仅23岁。

这就是“举鼎绝膑”的源出。

据说,秦武王嬴荡举起的那只大鼎,就是雍州鼎。

秦国,属于雍州范围。

6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称为东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东周,抢走了九鼎,运往咸阳。

秦末,豪杰纷起,天下大乱。

以下是据说——

项羽进入咸阳,取得九鼎。此后,项羽分封诸王,他封自己为霸王,国号西楚,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并把九鼎带到彭城。

楚汉之争爆发……

此后,九鼎不知所踪,成为历史之谜。

7

已知,淮南武王墩大墓考古发掘,发现的一只大鼎,粗测其口径远大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楚幽王墓出土的铸客大鼎。

武王墩大墓的这只大鼎,和不知所踪的禹铸九鼎,有无关联呢?

最终,严谨的考古和科学事实,会给出我们想要的所有答案。

这些待解之谜,引发无尽的猜想。

沉睡在武王墩大墓土层之下的大鼎,被唤醒了。

跨越2000多年。

这只睡醒的大鼎,回荡着青铜的绝响。

(沈国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