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清明节气习俗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清明节气习俗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3/26 10:11: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在《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按公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开始,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正是桃花初放、草木萌发、春光明媚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清明节踏青的习俗始于唐代,我国著名诗人杜甫就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绝句。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每年的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更有的地方人们的扫墓活动时间长达一个月。清代《帝京岁时记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掣盒,轮毂相望”。扫墓时,除了坟前陈列酒食叩头祭扫外,还需竖纸幡,培新土,烧纸钱。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寒食节,又叫做熟食节、禁烟节和冷节。它的日期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寒食节的主要节俗是禁火,意思是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已经备好的熟食、冷食,因此而得名。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的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据说寒食节来源于春秋时候。当时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大儿子叫重耳。可重耳的继母想让自己的儿子夷吾继承王位,于是千方百计地加害于重耳。重耳迫于无奈只好逃出了晋国,流亡在外。

晋献公死后,夷吾如愿以偿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觉得重耳即使逃亡在外,但终究是祸害。为维护自己的地位,他派了几个得力武士,秘密去刺杀重耳。没想到刺杀行动却走漏了风声。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急忙往齐国逃跑。途中,他的行李和盘缠都让人偷走了,所以他和随从只好乞讨为食。一日,他们来到卫国的郊外,这里荒无人烟。而且天气炎热,长时间赶路又饥又渴,又热又累。特别是重耳,中途休息时直接就昏过去了。但是周围没有人烟,更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正在众人万分焦急之时,有一名叫介子推的武将,一瘸一拐地走过来,双手还端着冒着热气的盆儿。重耳一看,原来是一盆儿肉汤!随从赶忙把重耳扶起来,把肉汤端给他。重耳二话不说喝了个精光,于是才有力气继续逃亡。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王,成了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终于想明白当时是介子推割了自己身上的肉来给他吃。他心中愧疚万分,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想要给他受赏封官。可是,几次三番派人去请,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已经带着母亲离开家,到锦山去了。晋文公令人上锦山搜索,但最终也没有找到。此时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主意,即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便会自己从那一方走出来的。于是,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办法,下令烧山。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没有了气息。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了很久,准备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的柳树树洞里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不禁潸然泪下,懊悔不已。他将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把绵山改为“介山”,他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并规定每年的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寒食节因此而产生。后来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期离得很近,所以人们习惯于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过。在后世的发展中寒食节逐渐由食冷食增加了祭扫、秋千、斗鸡、蹴鞠、踏青、牵勾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虽然寒食节的影响逐渐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很早之前清明节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这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的具体表现。据传它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相继仿效,在清明节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宋代高菊涧的《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按照传统,扫墓时,人们携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填上新土,坟上插纸幡或者折几枝嫩绿的树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氛围。到今天这个习俗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简化。随着遗体火化越来越普及,传统的扫墓逐渐被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所取代。

不管用哪种方式,都是为了纪念先辈和亲人们。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扫墓还可以踏青。踏青又名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踏青的习俗始于唐代。三月清明,春光明媚,草木吐绿,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人们春游的大好季节。清明踏青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人们的免疫力。(苏登芬)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