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鸿)11月29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困难群众需求,持续推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成功构建“五位一体”综合救助模式,以物质救助、智慧救助、服务救助、慈善救助和跟进救助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兜底保障政策效能,为困难群众带来更全面的保障。
据介绍,我市首先通过提标扩围,优化了“物质救助”模式。为确保更多困难群众能够纳入保障范围,我市连续8年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新修订的《淮南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细则》更进一步细化了救助标准和操作流程,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能够及时获得救助。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困难群众的深切关怀,也彰显了社会公平正义。
在数据赋能方面,我市加强了“智慧救助”模式。以大数据为抓手,全面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通过与乡村振兴、医保、卫健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与比对,实现了对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预警全覆盖。这一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提高了救助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为满足困难群众的多元化需求,我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打造了“服务救助”模式。通过开展事务型服务、发展服务型救助以及拓展服务内涵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化、专业化、亲情化的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不仅关注困难群众的物质需求,更注重满足他们在精神、文化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我市还推行了“慈善救助”模式,加强了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全市建立了以政府补助、集体经济支持、社会捐赠为主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积极推进成立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为遇困群众给予补充救助和应急救助。这种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模式形成了良性互动格局,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更广泛的帮助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跟进救助”方面,我市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或其他特殊困难的群众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并实施动态跟进。通过全面建立备用金制度、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高救助标准,以及主动关注并对接个人求助信息等举措,确保了困难群众在遭遇困境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这种“跟进救助”模式体现了政府对困难群众的高度负责态度,也增强了困难群众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