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学子用青春之声弘扬传统文化
(记者 苏国义 通讯员 严安 摄影报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这个暑假,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学生结合暑期“三下乡”活动,持续开展“强国有我,青年有为”非遗传习等文化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利用自身外语优势,借助网络等形式,持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2006年,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月18日,已经对剪纸艺术有了深入了解的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们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没想到一把剪刀一张纸竟然可以幻化出这么精美的艺术,我们一定要用外语把它的故事讲好。”
据悉,暑假期间,该学院组织学生深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剪纸中心),接受传统文化的震撼洗礼。师生们通过走访参观、聆听讲解和动手制作,对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一件件剪纸作品犹如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德育小故事慢慢浸润到大家的心田,那些活灵活现的剪纸艺术品,让大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自信,带动了大家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张立婷说:“通过实践活动,我惊喜地看到了剪纸文化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新能力,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立足外语专业特点,我们当为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让全世界都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的多彩之美。”
据了解,暑期期间,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参与实践活动的师生们还将持续集体学习《“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规资料,浏览参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寻访非遗传承人,深入研习探寻安徽非遗资源及其背后所蕴涵的非遗技艺故事、匠人匠心故事等,发挥专业优势,当好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传播者,用外语讲好中华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