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红色基因 铁军血脉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红色基因 铁军血脉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5/8 8:24:4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追寻新四军二师创办《淮南日报》新闻先辈足迹

2021年暮春时节,皖东大地芳草萋萋、万物葱茏。

4月23日至24日,《淮南日报》“庆祝建党100周年 党史学习教育 追寻先辈足迹”采访组,来到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鱼塘村,寻根红色基因,凭吊革命先烈,走访父老乡亲,搜集文物史料,深入采访、探寻当年新四军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办《淮南日报》?那时,《淮南日报》发挥了怎样重大作用?当年新四军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淮南日报》和今天的中共淮南市委机关报《淮南日报》,在渊源和延续上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4月29日,淮南日报刊发长篇文章《新四军与淮南日报》,认真细致地梳理出《淮南日报》的创办经历、红色身份和光辉历史,引发广泛共鸣和积极反响。今日淮南日报推出此次采访的新闻图片报道,以期给读者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

图一:皖东革命纪念馆。

图二:新四军二师烈士纪念林。

图三:皖东烈士陵园。

图四:半塔烈士纪念塔。

图五:鱼塘村村民刘传银老人介绍当年《淮南日报》社水井井栏。

图六:新四军二师旧址,来安县半塔镇大刘郢村。

图七:鱼塘村村民戴明田老人回忆童年时在《淮南日报》社玩耍的情景。

图八:新四军二师《淮南日报》社旧址,来安县半塔镇鱼塘村北侧的陈家砖井。

图九:抗战时期,淮南日报社印刷厂正在印刷各种报刊。(现陈列于新四军二师纪念馆)

图十:1949年5月1日出版的《淮南日报》,这也是新中国建立前,《淮南日报》出版的最后一期报纸,此后停刊。(该期《淮南日报》现收藏于渡江战役纪念馆 谢超群 摄影供图)

图十一:1944年3月24日《新路东》报第567期刊发“启事”:“自(一九四四年)四月一日起,本报改名为《淮南日报》。”(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图十二:1941年12月,陈毅、张云逸、罗炳辉、方毅、李世农为纪念《新路东》报创刊一周年题词。(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图十三:1940年12月初,《新路东》报创刊,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题写报头。(现陈列于半塔革命纪念馆)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