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徜徉民国小镇 聆听历史回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徜徉民国小镇 聆听历史回声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2/23 8:17:5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变迁。在被视为现代淮南城市源头之一的大通区九龙岗镇上,至今保存着一片民国时期的建筑,称之为“九龙岗民国建筑群”,所在地也被称为“九龙岗民国小镇”。在这里,不断有游人墨客慕名而来,以图片、文字、视频等记录、讲述那一幢幢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故事。今年春节前,利用采访之机,在当地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走进九龙岗民国小镇,探寻它的历史,感受那份难忘的城市记忆。

缘矿而建的九龙岗民国小镇

淮南煤矿局办公楼、淮南煤矿高级员工住宅区(“天、地、玄、黄、宇、宙”民国建筑群)、九龙岗车站……以这些民国老建筑构成的街区,是九龙岗民国小镇的基本布局。这里保留着淮南煤矿开发的历史记忆,留下煤矿早期开拓者创业的足迹,也铭刻着日本侵占淮南煤矿的深重灾难与国耻。徜徉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说起淮南,很多外地人第一印象就是煤。没错,淮南是缘矿而建、因煤而兴的工矿型城市。而现代淮南城市的源头,则要从“淮南三镇”说起,九龙岗就是其中之一。据《淮南市志》介绍,在20世纪30年代初,田家庵已发展成为淮河流域一座有影响的商埠,大通、九龙岗因煤矿的开发,形成工矿镇,商业初具雏形。在30年代中期,淮南铁路建成通车,田家庵作为煤炭输出港口的地位进一步加强,遂形成了田家庵、大通、九龙岗“淮南三镇”。

民国19年,即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成立淮南煤矿局,局址设在九龙岗。次年,淮南煤矿局九龙岗东矿、西矿陆续投产。1936年,淮南铁路建成通车,随之成立的淮南铁路局局址也设在九龙岗。随着淮南煤矿局的建立、九龙岗矿的投产,一座工矿城镇迅速崛起。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淮南矿路公司、淮南煤矿局、淮南矿务局,中共淮南矿委、中共淮南市委驻地九龙岗。解放初期,九龙岗是淮南市的经济政治中心。直到1956年,中共淮南市委和淮南矿务局机关才从九龙岗迁址洞山。

民国建筑群记录城市变迁

穿行于那一条条街巷之中,徜徉于那一幢幢民国建筑之内,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那一幢幢民国建筑,就是那段历史时期的一个个城市记忆符号,记录着城市的变迁,见证着流逝的岁月。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是《千字文》开头的内容。而在九龙岗民国小镇中,就有着以“天、地、玄、黄、宇、宙”命名的民国建筑群。这些建筑为住宅平房,一共有6排,有单体建筑23幢,而这一片还有个名字叫“淮南村”。从建于20世纪30年代算起,已经历了近90年的风吹雨打。至今,在这些房子中,大多还有居民居住在此。漫步于路边,一座又一座刻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等文字的石碑彰显着这些建筑的价值。

“这些房子以前是按照等级来住的。”居住在“宙字号”房的杨余俊老人回忆起儿时生活在这里的情景,历历在目。1956年,年少的他随父母从洞山迁居于此,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他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

“你看,这里是以前取暖的地方,还有排烟筒;再看这两扇窗户,至今保存完好……”走进居民杨家松的家中,老人介绍起房子的构造和布局,如数家珍。他和老伴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对这里的一砖一瓦充满感情。

在淮南村西南片,有一幢新修缮的“天字号”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缮,院内的天井、房屋内的浴池等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九龙岗镇淮舜社区干部王吉群介绍,“天字号”房是“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中最大的,而该幢房屋又是“天字号”房中最大的,面积有129.3平方米,有9间房,大小不等,各具功能。

据九龙岗镇新建社区干部许庆朝介绍,“天字号”房一直是高级人员居住的地方,建成之初是供开采煤炭的高级职员住的,日本侵略者侵占淮南后,就成为日本侵略者当中的高级职员的住所。抗战胜利后,又成为淮南煤矿局高级员工住所。解放后,成为淮南矿务局的职工住所。

在这群民国建筑中,报社巷吸引着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的关注。走进报社巷的拱门,冬日枯黄的树枝垂落,凌乱中却没有颓丧之感,反而让人期待来年的生机。高墙把阳光阻隔,笼罩在阴影下的小巷霎时间像回到了往昔的岁月。1950年,在庆祝淮南解放一周年之际,《淮矿工人》报问世,这是《淮南日报》的前身。报社后来迁址到淮南煤矿局招待所的“天字号”房办公,报社巷也由此产生。报社巷最出名的地方还要数墙上的文砖。砖上都印刻着“HNK”的英文字母,很多人猜测,这是“淮南矿”的音序首字母。然而,它究竟是何,我们不得而知。

漫步街道,两侧高大挺拔的梧桐树在微风中摇曳细枝,落下片片残存的黄叶。在淮舜社区办公场所旁,一家名为“星光”体育用品的商店大门紧锁,但门头几个大字清晰可见。斜对面,一幢二层砖混水泥结构的楼房便是淮南矿业所办公楼,门前的青石柱和青石台阶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该楼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为国民政府淮南煤矿局办公楼。1938年,日军侵占淮南后,为日商炭矿株式会社办公楼。如今,大楼已被藤蔓覆盖,藤条从楼顶垂下,随风飘摇着。破旧的木门、墙体的水渍、漆黑的玻璃,年代感无法掩盖的仍旧是它恢宏的气势和格局。

期许民国小镇未来会更好

悠悠岁月,往事如烟。九龙岗民国小镇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再,喧嚣过后归于平静。

在居民周善英老人家,还保存着当年和影视演员蒋雯丽的合影。2010年,蒋雯丽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我们天上见》上映,影片中很多镜头就是在九龙岗民国小镇取景拍摄的。

“一开始他们站在大门口往院内看,我就开门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一看竟然是蒋雯丽。”提起当年拍摄时的情景,周善英老人记忆犹新。许庆朝介绍,当时他被九龙岗镇指派负责外联工作,协助电影拍摄,蒋雯丽一行来淮南选景,被这里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所吸引,而在周善英老人家拍摄了3天时间。

作为一种艺术,建筑常常在潜移默化之中触及着人们的心灵。通过现在留存的建筑,我们可以窥探城市曾经的模样,读到昨天发生的历史。而对于它的未来,不知又会变得怎样。

关于九龙岗民国小镇的保护与老城区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努力,推进相关工作。2020年11月18日,大通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一条招商项目信息,引人关注。招商项目名称为民国小镇项目,建设地点为九龙岗镇老城区,建设周期为3年。根据项目概况介绍,依托规划区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群,以历史文化街区为基础,以4A级景区为标准,将小镇打造成为集观光、民国文化展示、影视拍摄、美食品尝、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主题住宿、文化交流、商务会议于一体的皖北首个民国风情小镇。

依托民国建筑群,打造民国风情小镇,让老城区老建筑焕发新活力。九龙岗民国小镇,期许未来会更好!

图一: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石碑。

图二:淮南矿业所办公楼。

图三:新修缮的“天字号”房。

图四:淮南早期煤矿遗址——九龙岗矿一号井。(记者 张明星)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