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孔德新: 难以抹去的印记——弹片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孔德新: 难以抹去的印记——弹片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10/24 9:43:0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赞歌。出生于1934年的孔德新老人不仅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也在身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弹片。

孔德新老人现居住在八公山区支架社区,在小区里随便一打听,便会有热心的居民指引老人的家。如今老人身体不好,额头残留的弹片造成他容易头疼、眼睛和耳朵等多器官出现问题,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他多次入院,如今一直跟着大儿子孔维茂生活。说到以前的战争岁月,老人已无法回忆起太多的内容,但从老人的只言片语中,仿佛能够看到老人当年的英勇无畏。

孔德新老人回忆称自己是17岁入伍,当时在凤台县一起参军的人不少,不过听说是去朝鲜战场,也有人不敢去,但是孔德新当时站出来说:“我去。”于是,他戴着大红花坐上了大卡车送入部队开始练兵。随后他被编入志愿军15军44师132团当了一名通信兵。据孔德新老人的儿子孔维茂称,老人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你们现在的生活真好呀!我们那时候吃了太多的苦,多少人失去了生命,我也多次差点死掉。”原来孔德新入朝前是一名步兵,后来被连队安排成为一名通信兵,主要负责传递信息。当年中国的枪支都是从战场上缴获的,多种多样,小战士们都没太熟悉武器就要上前线打仗,所以有时就不小心会有误伤。入朝没多久,还是步兵的孔德新就因为战友间无意的磕碰,致使手中的步枪走火,在左腿上留下了子弹的痕迹,所幸伤势不严重,很快就恢复了。战场上孔德新在各个坑道中穿梭送信。有一次在夜间送信,因为四下一片漆黑,孔德新和另外两名战友走散了,一不小心踩到悬崖边,掉到一根伸出的树枝上,因为担心附近有敌人出没,孔德新也不敢大声呼救,偶然轻声喊两声。所幸另外两名战友听到他的呼救,救回一条命。

随后的日子里,孔德新依然和战友奔跑在枪林弹雨中,用他的话来说:“可能跑着跑着人就没了。”在一次回到观察哨喝口水的功夫,一颗炮弹落在他身边,弹片飞入他的额头,因为受伤部位特殊,而当时的医疗技术落后,为了保住生命,那片弹片只能留在孔德新的头上,因为多次经历了与死神擦肩而过,孔德新的家人坚决不同意他再入朝鲜,他也只能在国内等待着胜利的消息。

现在说到朝鲜战场,孔德新老人留给自己的可能就是:1950年,15军44师132团,头部有弹片,这些残缺的记忆。丢失的一枚枚纪念章和一本本证件记录了老人那段英勇的历史,却无法让我们再看到,可老人头上的弹片告诉我们的是老人心中永远难忘的峥嵘岁月。(记者 王玲 张明星)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