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8/25 8:58:2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年底的时候,俺家的草莓一定会大丰收!”日前,记者来到谢家集区杨公镇桃园村采访,贫困户李士梅站在自家的温室大棚里,看着大棚内长势良好的草莓秧苗,李士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士梅今年40岁,丈夫患病七年前去世,欠下了巨额医疗费用,她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家中生活十分困难。2019年7月,在镇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有利生态条件,李士梅借助区产业扶贫发展资金建成了六个温室大棚,开始种植草莓和西瓜,也由此开启了她用勤劳的双手在改写命运、脱贫致富的奋斗之路。

李世梅全身心都投入在六个大棚上,通过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她掌握了种植技术,但受疫情影响,去年种植的草莓只收回了成本。今年,李士梅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户贷户用”3万元无息小额贷款,这让李世梅信心倍增。

李士梅购买种苗,添加了设备,她激动地告诉记者说:“感谢政府给我提供的扶贫政策,是无息小额贷款让我的大棚有了生存发展基础。”

“有了党的扶贫好政策,我的草莓大棚不愁了。现在,孩子们的学习也很好,并且享受了政府提供的教育资助,俺家的生活有了盼头!”现如今,李士梅已成为桃园村贫困户中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67岁的曹正矿也是杨公镇桃园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老曹的老伴去世了,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孙女还在上小学,他自己腿部有残疾,家里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我虽然腿有残疾,但我会养羊,完全可以通过养羊把日子过得更好。”曹正矿告诉记者说:“我养羊已经40多年了,有丰富的经验,从一开始的四五只羊,到现在的20多只,羊群在逐年扩大,这多亏了政府的帮助,每头种羊给了俺150元的补助,俺这养殖才能壮大发展起来!”

来到曹正矿精心呵护的羊圈,20多只山羊看到了老曹,高兴地“咩咩”叫个不停。“每年冬天,就会有人上门来收羊,每年养羊收益在六七万元左右,日子好了,俺现在啥也不愁了。”老曹乐呵呵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谢家集区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区特色优势,不断打造优势产业扶贫项目,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为全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2015年以来,谢家集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3个,其中光伏扶贫项目9个,特色种养项目14个,资产收益分红项目10个。目前,谢家集区已逐渐形成了一批具备优良市场竞争力及带贫减贫能力的地区产业,草莓种植、菊花种植、稻虾养殖、酥瓜种植、蘑菇种植、瓜蒌种植等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扶贫的成效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更刺激了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为衔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谢家集区相关负责同志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说:“我们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扶贫先扶志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努力建设‘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深刻践行“发展一个产业 带动一方经济 富裕一方百姓”的责任使命,使产业扶贫项目实实在在让乡亲们得到了实惠”。(记者 苏强 通讯员 盛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