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八旬老人种甜藕奔小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八旬老人种甜藕奔小康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6/24 7:25:5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这20亩鱼塘,不仅养了鱼,今年还种了甜藕,光甜藕每亩就有二三千斤的收成,20亩最保守估计也有40000多斤,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今年82岁的李方贵信心十足地对谢家集区法院干部谢涛说道。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走访了谢家集区孙庙乡李嘴村村民李方贵,“近距离”感受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支持下,不仅甩开贫穷的帽子,还拓宽思路,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帮助下,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奔小康。

6月19日下午,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李嘴村王嘴村民组村民李方贵的家里,正巧遇见曾经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谢涛和该村委员会委员卢宏瑞。李嘴村作为法院的扶贫责任村,谢涛也来村里了解情况。见到有人来访,李方贵热情地招呼客人就座。说到自己的生活,李方贵颇为感慨万千,据他介绍,早些年老伴心脏有病,先后住进五家医院,前后花了20多万元,不仅穷了自己,还拖累了孩子,落了个一贫如洗。虽说自己有20亩鱼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鱼喂了饲料就死,不喂饲料就不长,鱼塘还常常发生涝灾。遇到旱情,周边其他村民的田地需要用水,把鱼塘的水几乎抽干,一年下来,也没有挣到几个钱,生活可谓是度日如年。

说到这里,李方贵稍微停顿一下,眼睛里似乎闪出一道亮光。“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扶贫惠民政策,我和老伴有了盼头,生活也有了希望。”他激动地说道。他说,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来到家里了解情况,将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落实,让自己从绝境中走了出来。

坐在旁边的谢涛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通过对李方贵一家人落实“两免”“两降”“三保障一兜底”“两不愁三保障”等相关的政策,解决李方贵一家人的看病、生活问题,接着又对其实施了电费补助、代缴新农合费用、农业补助等措施,减轻了他家的经济压力,不仅如此,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以“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为导向,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自己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次上门宣传,有效激发了李方贵的内动力。卢宏瑞接过话头说道,根据相关政策,村委会及时为李方贵办理了低保以及残疾补助,乡里的龙清湾项目分红分得2500元,钢架大棚出租分红项目分得300元,特色种养业补助拿到6000元,鱼塘又收获两三千的收入,这一系列措施,让他们一家走上了富裕之路。

说到鱼塘,李方贵兴奋地说让大家看看自己种植的20亩甜藕。在路上,一些村民见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访,纷纷称赞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好。“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李方贵这一辈子都很难翻身,就连我们也难过上好日子啊。”村民李传青说道。

来到鱼塘边,只见塘中藕叶长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李方贵说,自家的鱼塘先天条件不足,塘水太肥,不太适合养鱼,于是自己就寻思着为何不种甜藕呢?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今年的20亩鱼塘,既养草鱼、鲢鱼、混子等鱼种,又种了甜藕,谈到今年的收成,他言语之间,充满喜悦。

临别时,李方贵握着谢涛的手说,一定要经常过来看看自己,等到甜藕丰收的时候,也来尝尝幸福的果实。

图为李方贵畅谈美好未来。(记者 冉韬)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