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养牛铺就脱贫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养牛铺就脱贫路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5/22 7:35:4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寿县窑口镇贾庙村村民祝应武,在家庭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后,陷入贫困。厄运中,祝应武没有被困难击垮,凭借勤劳的双手,在村镇的帮扶下,他通过养牛摆脱了贫困,并成为2018年度、2019年度全县“最佳脱贫示范户”。

“去年养了8头牛,净收入2万多元,今年又养了7头牛。这几年通过养牛,彻底脱贫了。”5月间,在寿县贾庙村祝应武家的牛棚里,正在给肉牛喂食鲜草的祝应武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介绍到,脸上洋溢着笑容。

祝应武曾经有着幸福的家庭,夫妻俩脑子活、懂技术加上勤快,是村子里最早的“万元户”,儿女双全、幸福美满。2010年的一天,猝不及防,妻子突发脑干脑炎瘫倒在他的摩托车后座。接下来的日子里,祝应武带着妻子跑合肥、济南,上北京,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求医问药,最终在济南空军医院做了干细胞移植。然而不幸的是干细胞移植手术失败,妻子田元群没有逃脱全身瘫痪的命运。这时,祝应武家也为妻子治病花去20余万元,债台高筑。

祝应武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同时,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祝应武两个孩子又正在上学,帮不上家里,还要花钱,因此,祝应武家在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享受低保待遇。帮扶干部深入祝应武家中了解情况,把脉问诊,制定脱贫措施。经过多次沟通,了解到祝应武虽然负担重,但脱贫意愿强烈,可由于妻子时刻需要人照顾,还有两个孩子读书,没法外出务工。经过征求意见,帮扶干部与祝应武制定了两项产业发展的路子:一是立足自己家中的10多亩土地,加上流转亲朋的土地共20余亩,种好粮食,保障全家的生活;二是金融扶贫贷款2万元,利用房前空地搭建牛棚养牛,并申请扶贫项目补贴,实现由脱贫向致富转变。

每天,勤劳的祝应武早晨5时起床喂牛,为了节省饲料钱,祝应武找来家里的舅爷帮忙,走遍田间地头、沟渠河埂砍草拉料来保证肉牛每天近千斤的供给。喂过牛后,要为瘫痪的妻子洗漱擦身,喂她吃过早饭就要下地忙农活。妻子的一日三餐、大小便都得靠祝应武打理。下午得点空时,他还会到瓦埠湖河汊里下黄鳝笼抓黄鳝,补贴家用。

与此同时,两个孩子上学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妻子残疾有残疾人补贴、全家享受低保待遇……一项项帮扶措施让祝应武内心温暖,他把这份温暖化作内生动力,化作自我致富的能力,化作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清理外债后,祝应武家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生活更有奔头。2017年12月,经过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祝应武顺利实现脱贫。次年,祝应武还被评为全县“最佳脱贫示范户”,受到表彰。

“国家给了这么好的政策,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祝应武认为,虽然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但只有自己不倒,家才不会倒。国家的扶贫政策给他带来了曙光,自己要靠双手,用勤劳才能铺平脱贫致富路,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不,大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村里说还有雨露计划,每学期有1500元的补助金。”祝应武说着说着,脸上又漾起了笑容。(记者 张雪峰 通讯员 任义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